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
(2017年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如何协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了最高统治者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封建社会初期,宰相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宰相只能站着和皇帝商讨国
事;当皇帝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废除了宰相制度,大臣只能跪着奏事。
在这场皇权与相权的长期斗争中,皇帝“笑到了最后”。
从秦汉至明清,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显地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
【解题必备】秦至明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示意图
据图中所示相关信息,可知当时
A.皇权受到相权极大的制约
B.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地加强
C.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
D.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君权
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
这说明宋朝
A.财政制度已成熟B.相权被进一步分割C.皇帝知人善任D.君权被相权所制约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图示为两汉至清朝),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军机处权力的扩大
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别削弱了宰相的军事、行政、财政权,因此相权被进一步削弱,B项正确;A项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的用人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君权加强,故D项错误。
3.【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