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二
理解:东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特点及原因;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各派思想家主张的影响。
技能:阅读、理解、归纳和提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变革的深刻原因;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大融合;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
“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意识有了礼,贵贱的等级差别就显示出来了,有了乐,各色人等上下之间就和谐了。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有了讲究和同的乐,人们就不会埋怨;有了讲究差异的礼,人们就不会相争了。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合情:和合人情,谓乐也,乐和其内是合情也。饰貌:整饰(饬)行为、外貌,谓礼也,使保持等级界限,不相混淆。所谓“合情饰貌”就是说外在的表现形式(饰貌)所要传达的内容要“合情”,才是礼乐的要求。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文章引用自:
2.异姓诸侯。有两种情况:一是分封少数有功之臣,如姜子牙封于齐;二是发封一些前朝的部落,如夏王朝的后裔东楼公(姒姓)封于杞国,伏羲氏的后裔(风雄)封于宿国。周武王又将已灭国商纣王之子武庚(子姓)封于宋国,以示政治安抚。后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被周公平息,改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国。
周王朝分封诸侯国之后,上古长期存在的“部落”自此逐渐消失,为封国所代替。在西周时代,除了中央直接分封各路诸侯外,各诸侯在自己和领地内再分封。于是,全国就形成了一个以国王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由四周拱卫的统一的等级分明的宗法分封政治文明结构
2、人们常用“礼崩乐坏”来喻指世道衰微,你能说出其中的历史内涵吗?
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制度逐渐瓦解,具体表现: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
宗法制是西周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王位继承引发的纷争,为以后历代王朝所奉行。宗法制对中国人观念、心理的影响更为深远.
庶子不能继承王位,但他们可以得到次于王位的其他爵位。周王朝依据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又创设了“分封制”,其具体办法是:
一、周朝的国王以都城镐京为中心,建立由周王直接统治的中央特别行政区,此谓之“王畿”。
二、王畿以外国家所有土地,分封给各路诸侯。这些封国面积很小,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绝对控制权,诸侯国象群星捧月似的,环绕拱卫着王畿。
诸侯国的分封有两种情况:
1.同姓封国。凡是姬姓王室亲族,每人都分到一块土地,建立封国,此即同姓诸侯国。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封其兄弟立国者15,姬姓立国者40人。
——孔子是怎样认识和描述春秋战国形势特点的?你认为如何?
二、社会大变革:
——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1、经济变革:
生产力提高(根源)——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农业经济提高新水平
——农田开辟;耕地不能转让买卖规定瓦解;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攻城略地、奖励农耕军功、自耕农、新型地主的产生。
手工业、商业活跃:
社会风气:追逐利益、实力竞争。
2、内政改革——富国强兵;改革范围涉及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方面。
3、文化变革——百家争鸣。
练习与测试:
(1)阅读课本P21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提示:①对周天子的尊奉与不尊奉;②对“礼”和“信”的遵守与不遵守;③祭礼、聘享制度之执行与不执行;④饮宴时赋诗与不再赋诗;⑤血缘原则(宗姓氏族)的讲究与不讲究;⑥周天子的讣告和策命之下达与停止下达。)
渗
透
□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科技教育 其它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1课时)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武王克商(BC1046年)。
知识链接:为了确定周朝的建立年代,专家学者们采用了那些方法?
2、封邦建国:
――分封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
――分封同姓诸侯,分插各地。
周公把“尊礼”看作统治者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德是“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合法依据,也是取悦上天,获得天命的重要标准。周公把礼关注的重心从神事转向人事,改变了殷人尊神商鬼的文化传统,将注意力集中到现实人间。把对于天的信仰也就转变为对“德”的追求,获得天命要靠明德,明德的主要内容则是贤明的政治。这样做既可以为其统治找到合法依据,也有利调整统治,还能起到修明政治、和谐社会和强化王权的作用。
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对殷人的合围控制,天下共主。
西周分封制:
实施原因: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的统治。
内容:⑴封亲属、功臣为诸侯。国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诸侯要服从天子命令,向天子纳贡,随天子作战
⑵诸侯要服从天子命令,向天子纳贡,随天子作战。
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吴等。
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进步作用:封邦建国体制加强了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提高了王权,使王畿地区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
3、周朝经济的发展:
青铜铸造、制陶、制玉、纺织业进步。
井田制度、土地轮流种植
二、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概述:辅政成王;平定三监之乱;东征;制定礼乐制度
思考:阅读课文(P15)名家史论,你是怎样评价周公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2、封邦建国
3、周朝经济的发展
二、周公“制礼作乐”:
——制礼;主张德治,敬天保民。
——作乐;以音乐激发人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团结。
教后记:
课
题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课
型
新课
三
维
目
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东周——春秋、战国的历史划分;百家争鸣;儒法道家学派的兴起、代表人物和思想。
①论礼乐同异。《正义》解释头两句的意思说:“夫乐使率土合和,是为同也;礼使父子殊别,是为异也”。②合情:和合人情。饰貌:整饰(饬)行为、外貌,使保持等级界限,不相混淆。③乐文与上句礼义对言:礼义指礼的精义,乐文指乐的外部形式。“礼义立”、“乐文同”是指统一礼乐制度的意思。
译文: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礼的精义得以实现,就贵贱有等;乐事得以统一,则上下和合,无有争斗。
重
点
社会大变革和百家争鸣。
难
点
百家争鸣的历史根源和影响。
渗
透
□历史唯物史观□民族精神教育□科技教育 其它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1课时)
导入新课:
1、周朝是在那一年由谁建立?定都何地?史称为什么?
2、周朝建立后采取了哪些重要的制度创设?有什么影响?
教师:周朝建国后采取封邦建国体制,倡导德治与礼治,成为继夏商之后我国奴隶制的一个最强盛的王朝。但是,二百七十多年后的周幽王时期,因为政治腐败等原因终于被少数民族犬融所灭。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转型的新时期。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课
题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课
型
新课
三
维
目
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西周建立的概况,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创新。
理解:分邦建国体制确立的原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周公“制礼作乐”的背景及其影响。
2、过程和方法:
①阅读教材,了解西周建立的概况、分邦建国及其西周“礼”周——春秋、战国:
1、东周:春秋(BC770—BC476)
(BC770年—BC221年)战国(BC475—BC221)
2、特点:500余年的大动荡、大变革、大转型。
文献选读: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处;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处。资助后初,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初,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不希矣。天下有道,则正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史料】: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商代。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意思是“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敬。
问题思考:
西周的封邦建国与商朝的内外服制有什么不同?其进步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不同点:从内容看:商朝的内服是由商王直接控制和管理,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方;周期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地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地区,分封王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从诸侯与中央的关系看:商代的诸侯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的纽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离心力;西周的诸侯国与王室臣属关系较商朝更为明确,周王的权力较大。
在列举史实基础上,教师还要重点指出,周公制礼作乐,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提出了一套“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近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周的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
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统治的核心,构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贵族等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