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宋明以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宋明以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一、理学的含义:
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宋代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教、道教 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 新儒学体系。 理学的主要代表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二.宋明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迅速传播,
使儒学的独尊地位丧失。 2、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 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儒学更新,深受佛、去人欲,存天理” 观念的是: •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 王守仁 • 5、“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 哪种理论而来的: •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 C、宋明理学 D、佛教
(两大主要流派) 三、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代表 人物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代:王守仁
北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①理是万物本原,心 社会——儒家伦理道德 人——人性 即理(良知即理也, 主要 即封建论理道德) ②三纲五常。人性被后天欲望所蒙蔽,故 思想 要“存天理,灭人欲” ②求理的方法 是:发明本心 ③认识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致良知) 明初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地位 被官化(原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 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积极方面:塑造 影响 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消极方面:利用三纲五常维护专 制统治,扼杀人性,压抑思想。
魏晋时,在玄学、佛教思想的冲击下,儒学一度 衰弱,玄学的发展,标志儒道进一步合流。
宋代,儒学吸取佛、道思想,更加完善和哲理 化,发展到理学阶段,明代掀起高潮。这是封 建社会后期孕育发展起来的“新儒家”。
什么是理学?为什么会兴起?它与孔孟之 学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对世界 理是世界的 本原的 本原 认识 异
哲学范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畴 达到理 的途径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克服 私欲回复良知
加深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差别
“敌机来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马上爬上书架翻 查飞机种类性能 以及防空方法 。
应该闭目静坐,泰 山崩于前而目不瞬, 不为机声所慑。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 首诗:
消极影响/戴震
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 抑,扼杀自然欲求
①尊卑等级观念;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其谁怜之?
④三从四德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1723—1777)清代思想家安徽休宁人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与佛、 道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主干。
知识回顾:
宋明以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以孔孟之学为其学说基点 秦始皇为巩固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打击儒家, 甚至走到“焚书坑儒”的极端 汉武帝时,经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由民间学 说变为官方意识,一举获得“独尊”地位,又 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被制度化了。
王守仁 明思想家, 世称阳 明先生。
练一练: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 )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 )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 )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小结
① “理”是世界的本原 程朱理学 儒学的危机 陆王心学 ② “格物致知”
①“心即理”、“致良知” ②“发明本心”、自我反 省
程颢 北宋思想家,理 学创立者之一。
程颐 北宋思想家,理学创 立者之一。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
① 代表人物:
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心学开创者 人称象山先生。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 “理”(或“真知”)
四。评价宋明理学/地位/影响
地位
文天祥(1236—1283)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 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 影响极为深远 积极影响/文天祥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 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 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 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心”即理 也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 得知识
格:探究的意思。
格物致知 与实践出真知 有何区别?
• 格物致知: • 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 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 • 实践出真知: •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 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