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3.1复习笔记
一、社会与社会系统
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概念
(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②区别
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2)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主要派别
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②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尔德等。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本书的观点)
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2.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社会活动的发起者、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社会过程的推动者。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人与人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横向联系,即同一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即历史联系,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的无止境发展过程。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社会创造出原来自然界中没有的文化与文化体系,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使社会按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人类社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语言、文字、符号及多种非本能的通讯方法,这反过来又加
强了人们之间精神上的互动与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主体——人,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并不断创造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3.社会的功能
(1)整合的功能
整合(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我国正处于急剧的变迁时期,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均较为突出。

我国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措施包括:
①在文化方面,要注意解决原来的传统的文化模式与新兴的或外来的文化模式的整合问题;
②在社会规范方面,既要注意解决“社会失范”问题,又要注意解决多种规范相互冲突的问题;
③在观念方面,要注意解决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整合问题;
④在功能方面,要注意解决改革过程中社会诸种功能不相配合的问题。

(2)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互动的场所,为合理地、得体地互动提供规范。

(3)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导向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继承和发展。

二、社会运行
1.社会运行的定义和分类
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

(1)纵向运行
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社会系统在纵向运行中表现出以下关系:
①继承的关系,即后来的社会接受了过去社会所留下的遗产。

②变异的关系。

社会纵向运行虽然继承了过去的东西,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随时修改着、变化着。

③中断的关系。

在社会的纵向运行中,有很多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

(2)横向运行
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横向运行表现为以下基本关系:
①交叉与渗透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各要素、各系统的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②制约的关系。

社会某些要素、子系统的功能的发挥会限制和约束另一些要素与子系统的发展。

③促进关系。

指一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对另一系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④转化的关系。

一种要素转变为另一种要素、一个系统的问题转变为另一系统的问题。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①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衡量社会运行与发展不能只从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片面的角度出发,而是必须用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标准来评价,这个标准应包括社会的各个基本方面。

②综合性的含义,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把握:
a.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即要对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做周密全面的考察;
b.强调对社会运行评价的整体性。

整体效益是衡量社会大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的根本依据。

③综合性原则的运用有两条基本途径:
a.理论综合研究。

其一般过程是,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大量实际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材料说明其内在的联系,并由其中找出最重要的联系,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b.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

这类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社会现象虽然复杂,但总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而加以计量。

计量化的社会现象具有准确、严格、客观性强和容易比较的特点。

(2)协调性原则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即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状况,包括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和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三个方面。

①结构性协调
结构性协调是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

社会结构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它对社会运行状态起着根本性制约作用。

社会良性运行必须建立在结构协调的基础上。

中性运行是以社会结构的部分协调为前提的,社会恶性运行的根本原因是结构的基本失
调——社会要素的有序性被破坏、各方面比例严重不合理。

社会结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即结构具有维持其原有的秩序、组织和比例的趋向。

这表现在运行上,就是社会运行的惯性。

②功能性协调
功能性协调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

a.功能上的协调有两种情况:
第一,在结构协调基础上的功能协调,这时,功能上的协调有牢固、可靠的基础,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协调。

第二,结构不协调,但由于人们主观上的努力,在结构发挥的作用上做了尽可能的调整,功能上实现了暂时的协调。

b.功能的协调在社会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功能的协调与否是社会运行状态的直接标志;
第二,功能协调的特点也给社会运行状态以深刻的影响。

③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结构的协调与功能的协调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

a.结构决定功能。

当结构处于协调状态时,功能的协调也比较容易实现。

b.功能的协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结构的协调,最终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

c.结构与功能在变化上的相互配合,也对社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前提;另一方面,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就要求有新的功能迅速与之配合。

(3)满足需要的原则
需要是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其自身活动的条件的各种要求的总和。

满足需要的程度是指个人、社会集团与社会实现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达到的水平或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