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相对主义
2.主干家庭
3.角色距离
4.初级社会群体
5.社会福利
6.标签理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类型。

2.简述科层制的正负功能。

3.简述社会越轨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4.请简要叙述城市化道路的几种主要观点。

5.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二元社会结构?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试比较经济改革前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特点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用有关社会学原理,分析我国人口红利期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相对主义
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2.主干家庭
答: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3.角色距离
答:“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

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4.初级社会群体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
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5.社会福利
答: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②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

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

6.标签理论
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

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类型。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
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1)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于角色新的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
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2.简述科层制的正负功能。

答: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1)科层制的正功能
①明确的分工。

科层制把从事的活动以正式规定的职责形式固定落实到人,即明确每一个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正式职位而使之合法化。

②明确的职权等级。

组织中的职位权力遵循层序的原则,即下一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的管理和监督。

实际上,明确的职权等级是组织实行大规模责任制和协作必需的原则。

③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成员要遵守一整套抽象的规章制度,包括在具体情况下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其目的在于求得组织各部门之间活动的协调一致。

也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对待一切人和事。

在这里,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最高权威,它规定成员的权力、责任和活动程序等。

④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在处理公务时,成员应按规则办事,即本着严肃的非人格化精神,不搀杂个人的好恶爱憎,因而不带有情感和热情,保证工作按正式确定的方式进行。

⑤量才用人。

科层制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录用,并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承担某一职务的人员应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同时,科层组织内还有一套按年资、按工作表现或两者兼顾的提薪晋职制度。

⑥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

这就使组织管理者在更替过程中,并不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了组织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科层制的负功能
科层制主要目的是用来指导政府和企业活动的组织形式,至今这种组织形式依然运行于社会之中,并且成为无法逾越的界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层制会永远地存在下去。

科层制的负功能包括:
①科层制内部协调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现代民主主义与现代文明的矛盾,也就是一方面人们强烈地要求个人的权利得到保护,尊重个人作为人的尊严;另一方面又是要求组织活动的理性化和制度化,以体现效率至上的信念。

但是,实际已经证明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内部的危机意味着科层制无法做到“内适应”了。

②20世纪下半期,组织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科学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管理者的职能都发生了变化,从许多方面重塑了组织的外部环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组织间的合作与竞争加剧,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稳定。

从前的一些政策法规也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效力。

③从表面看,科层制的致命伤出在伦理方面,但是导致这种组织形式崩溃的则是它的外在环境。

外部环境给这种体制带来的问题是组织所无法逾越的障碍。

在两种挑战面前,科层制都无法做出适当的回应,既无法解决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冲突的情况,也无法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快速地应变。

④带来官僚主义问题,由于权力的单轨制,严格的公事公办,缺乏个人间的情感交流,繁文缛节,规章死板,使得组织活动偏离目标,带来机构的相对封闭和效率的低下。

⑤仪式主义。

在实际的组织行为中,各种程序常常变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变成了目的,从而造就了一帮官僚、刻意奉行并拘泥于种种规则和程序,反而忽略了实际的组织的目标和效率。

这些官僚会认为凡事只要准确地按照规定处理就问心无愧,而不管其后果如何。

这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