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一、埃里克森理论简介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3—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他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埃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

埃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

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因而,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

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

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

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使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

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

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

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

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

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的渐成原理。

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

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虽然生物基础决定了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因为成熟过程决定了可能获得各种经验的时间,但正是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解决。

埃里克森并不认为解决危机的办法要么是完全积极的,要么是完全消极的。

相反,他认为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

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

二、埃里克森理论的特点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三、人生八阶段1、第一阶段 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出生——1.5岁)—体现希望的实现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

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

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形成不信任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容易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如果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失去一位慈爱和信赖的母亲担心,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

婴儿首项社会成就是愿意母亲离开而不产生过分的焦虑和愤怒,因为她不仅具有一种外部的预见性,而且还发展了一种内在的信念。

这种惯常的,持续的,同样的体验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自我同一性意识,我想,这种自我同一性意识依赖于对大量内部识记的和预见的感觉的认识,以及依赖于对那些确实与大量外部熟悉的和可预见性的事物及人物有关的想像。

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

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两种解决办法所占的比率。

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的儿童必然会陷入困境。

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

但是,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

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

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

埃里克森把希望解释为“对热烈愿望的实现怀有持久的信念,尽管存在标志生存初期的那种隐晦的迫切要求及愤怒”我们可以说,得到信任的儿童敢于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足够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

所以他们被目前所束缚。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

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惧怕。

2、第二阶段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1.5岁——3岁)---体现意志的实现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

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

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

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

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在这个阶段中。

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

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

更通俗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

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

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

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

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危机积极解决的结果所形成的各种美德都是自我的功能。

例如:希望和意志的美德对人生的价值具有某些影响,但它们很少影响人的生存。

没有多少希望和意志美德的个人仍能生存,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够满足生物(本我)的需要,但他可能不及那些充满希望和具有意志的人们那样灵活,那样乐观,或总的说来,没有那么幸福。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

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3、第三阶段 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4岁——5岁)—体现目的地实现四到五岁是学前期。

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

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

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阀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

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