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
(一)、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使他们度"的问3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在这里,咱们来区分下上面的儿童早期和学龄初期。
学龄早期是孩子做了这件事后获得的反馈,而,儿童早期呢是说,我还没做,家长就干预或者包办,所以我们用下面这个截图帮大家区分。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如孩子在学习经常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是老师
多次批评)。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否则这个孩子以后干事呢就会畏缩,不自信。
(二)、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同一感就是我们说的青春期的“心理我”,青春期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我是谁,我能干什么”等这些问题在自己回答的时候如果和别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那么他就是获得了自我同一性。
反之,这些问题很困扰自己,那么就是出现的暂时的角色混乱导致生活会感到彷徨迷茫。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
在人
(三)
6
7
8
儿女孝顺,生活充实,不白活一回”等描述。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在回到埃里克森这里,他认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有不同的任务需要解决,如果解决好了那么就有积极作用,如果没有顺利解决,那么就有消极作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以上就是对埃里克森理论的分析,我们在理解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顾下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各个阶段,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自己的心理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更有利于我们生活中也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甚至也可以给我们增加育儿经验,看看,考试复习的内容还是挺有趣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