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平面法
1 的情况相同,只是 运动方向相反。
<3>正反馈二阶系统:
n2 x 0 x 2 n x
s 1 .2 n n 2 1
则 s 1 0 , 而 s 2 0。
相轨迹存在的两条特殊的等 倾线也是相轨迹,其斜率分
k 1 s 1 , k 2 s 2,同时它 别为:
初条下的运动对应多条相轨迹,形成相轨迹簇。而
由一簇相轨迹所组成的图形——相平面图。 二、相轨迹的绘制: (1)解析法、(2)作图法、(3)实验法 (一)解析法:求出相轨迹的解,再画出相轨迹。
相轨迹的绘制(续)
适用场合:(1)运动方程比较简单 (2)可以分段线性化 例1、如图所示,弹簧—质量运动系统, m 为物体质 量,k 为弹性系数。 若初条为
2 n x dx dx x
dx n2 x d x 则 有x
2 x 2 x 2 A2 n
其中A是初条决定的积分常数,此为同心椭圆。
2、 0 1:
由第三章知: x ( t ) A e n t s in( d t ), d n 1
由x— 2、相轨迹
组成的直角坐标平面——相平面。 x
0 )起 , 相变量从初始时刻 t0 对应的状态点 ( x 0, x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相平面上运动形成 的曲线
基本概念(续)
——相轨迹。
3、相平面图: 根据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和唯一性定理,对于任一给 定的初条,相平面上有一条相轨迹与之对应,多个
由初始条件求得。
相轨迹的绘制(续)
可见:直线c=r[在此r=1]
将相平面分成两个
区域I和II。 1)若初始条件处于A点(II内):
2 2 M c A 2, 从 A B 点 。 c
2)过B点后:
2 c 2 M c A 1, 从 B C 点 。
3)过C点后又进入II区:从 C A B 周而复始,构成
若已知x和 x 的时间曲线如下图中(b)和(c)
( t )的值, 所示,则可根据任一时间点的 x(t) 和 x
基本概念(续)
( t )为纵坐标的相平面上的 x 得到以 x(t)为横坐标,
相轨迹上对应的点,并由此获得一条相轨迹,如 上图(a)所示。 1、相平面与相变量
( t ) ——系统运动的相变量(状态变量); x ( t) 和 x
们又是其他相轨迹的渐近线
此外作为相平面的分割线,还将相平面划分为四
正反馈二阶系统(续)
个具有不同运动状态的区域。 当初条位于斜率为 k2 的直线上时,系统的 运动将趋于原点,但只要受到极其微小的扰动, 系统的运动将偏离该相轨迹,并最终沿着斜率为
k1的相轨迹的方向发散至无穷。所以正反馈二阶
系统的运动是不稳定的。
一、基本概念:
设非线性二阶系统可以常微方描述:
) x f ( x , x
〈1〉
) 是 x ( t) 和 x 其中 f ( x , x ( t ) 的线性或非线性
函数。方程〈1〉的解可以用 x(t) 的时间函数曲
( t )和 x(t) 的关系曲线表示, 线表示,也可以用 x
而 t 为参变量。
0则 x随 t 而 增 加 。 <2>在相平面的上半平面, x
相轨迹的走向应是由左向右;相反,在下半平面
0则 x随 t 而 减 小 。 x 相轨迹的走向应是由右向左。
图解法(续)
<3>除平衡点外,相轨迹与x轴的相交处的切线斜率 ) f ( x, x 应 为 或 ,即相轨迹与x轴垂直 x 相交。 <4>一般的,等倾线分布越密,绘制的相轨迹越准确, 但同时工作量也增大,而且还会使作图产生的积 累偏差增大,因此可采用平均斜率法——取相邻 两条等倾线所对应的斜率的平均值为两条等倾线 间直线的斜率。
四、奇点与奇线
绘制相轨迹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系统的运动特性。 由于系统平衡点有无穷多条相轨迹离开或到达,所 以平衡点附近的相轨迹最能反映系统的运动特性。 因此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特征点,很有必要加以讨 论和研究。另外,系统的自激振荡状态也是人们非
常关心的问题。前者叫奇点,后者为极限环(奇线
最常见的形式)。
的相轨迹为以原点
2 2 为圆心, x 0 0 x
x0
x
为半径的圆。
相轨迹的绘制(续)
例2、理想继电器特性的非线性系统 r ( t ) 1 ( t ), 试绘制相轨迹。
解:线性部分有 c y,而非线性部分有 dc dc dc dc M (e 0, 即 c r ) c c y y dt dc dt dc M (e 0, 即 c r )
在作好等倾线的相平
面图上,从初始点出
dx 令 dx x x 则 有 x
发顺时针将各小线段
光滑的连接起来,便
图解法(续)
得到一条相轨迹。如从A点出发经过B、C、D、 E‥ ‥ ‥最后逐渐趋于原点。 4、使用等倾线法绘制相轨迹应注意的问题: <1>坐标轴x和 x 应选用相同的比例尺,否则等倾线 斜率不准确。
<一>奇点:
) 表示的二阶系统,其相轨 x f ( x , x 1、定义: 以微方
) dx f ( x, x 迹上每一点切线的斜率为 , dx x
)和 x 同时为0, 若在某点处 f ( x , x
0 dx 则称该点为相平面 即有 的不定形式, dx 0
的奇点。
系统特征根为一对具有
正实部的共轭复数根。 系统自由运动为发散振 荡形式。其相轨迹从原 点向外卷,为离心螺旋
线。
<2> 1 : 系统特征根为两个正实根:
s 1 .2 n n 1
2
系统自由运动呈非振荡发 散。其相轨迹存在两条特 殊的等倾线,其斜率分别
为: k 1 s1 , k 2 s 2 相轨迹的曲线的形式与
可以证明:此时的相轨迹是 一簇通过原点的抛物线。 此时系统的暂态分量为非振 荡衰减形式。 存在两条特殊的等倾线,其 斜率分别为: k 1 s1 n n 2 1 0
k 2 s2 n n 2 1 k1
4、负阻尼:(分三种) <1> 1 0 :
2、性质:⑴相轨迹在奇点处的切线斜率不定,表明系
统在奇点处可以按任意方向趋近或离开奇 点。因此在奇点处多条相轨迹相交。
奇点(续)
⑵ 在相轨迹的非奇点(称为普通点)处,不同时满足
0和 f ( x , x ) 0, 相轨迹的切线斜率是一个确定 x
的值,故经过普通点的相轨迹只有一条。 ⑶ 由奇点定义知,奇点一定位于相平面的横轴上 。
1 2 2 且 xdx ( x x 0 ) x0 2
x
1 2 2 x 0 则 有 (x ) 2 1 2 ( x 2 x0 ) 2
相轨迹的绘制(续)
整理有
x x x x
2 2 2 0
2 0
2
x
0 x
0
(
2 2 0 x0 x )
故该系统自由运动
图解法(续)
沿各条等倾线所决定的相 轨迹的切线方向依次画出 系统的相轨迹。
x0 例3、若已知 x x 试用等倾线法绘制
系统的相轨迹。
dx x0 解: x x dx
x dx x 即 dx x
图解法(续)
x x 0 x
1 则x x 1
x02
01 x
x01
02 x
x01
x
x02
01 x
x
T 0
02 x
T 0
<二>线性二阶系统的相轨迹:
n2 x 0 设 x 2 n x
dx 则 x dt 2 n 2 n x x dx
x
1、 0
dx 2 2 n x n 则 x x或 dt dx
系统运动的速度和加速 0, ) 0, x f ( x , x ⑷ 在奇点处 x
度同时为0。 ⑸ 对于二阶系统来说,系统在奇点处不再发生运动, 处于平衡状态,故相平面的奇点亦称为平衡点。且
二阶系统的平衡点即为原点(0,0)。
3、线性二阶系统奇点的类型: ⑴ 焦点——特征根为共轭复根
(0) x 0 x ( 0 ) x 0, x 试确定系统自由运动的相轨 迹。
m x 解:
k x 0 即 x x 0
相轨迹的绘制(续)
dx dx xdx 可写为 x x x dx x 1 2 2 xdx ( x x 0 ) 0 x 2
的共轭复根( 0 1) 稳 定 焦 点 : 一 对 负 实 部 部的共轭复根( - 1 0) 不 稳 定 焦 点 : 一 对 正 实
三、线性系统的相轨迹:
线性系统是非线性系统的特例。对于许多非线
性一阶和二阶系统(系统所含非线性环节可用分段
折线表示),常可以分成多个区间进行研究。而在 每个区间内,非线性系统的运动特性可用线性微分
方程描述。另外,对于某些非线性微方,为研究各
平衡状态附近的运动特性,可在平衡点附近作小偏 差法近似处理。因此,研究线性一阶、二阶系统的
其中 A 、 都是由初条决定的常数。 由例3可知, ( 此 例 中 0 . 5,
2
n 1) ,相轨迹为向心螺旋
线,最终趋于原点。 可见:无论初条如何,经过 衰减振荡,系统最终趋于平 衡点——原点。
3、 1
由三章可知:
x ( t ) A1e 1t A 2 e 2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