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系统性和开放性摘要:语言学基础理论教材用于语言学初学者的入门学习,要求教材既要具有系统而一贯的理论体系,同时又要具有开放性,能够吸纳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的编写总体上立足于这两个方面。
文章就此介绍阐述修订版《纲要》的理论体系和修订内容。
关键词:语言;教材;系统性;开放性;修订《语言学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叶蜚声先生和徐通锵先生合著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初版于1981年,此后在海内外多次再版,广受欢迎。
教材得到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编写原则很好地满足了语言学基础理论教学的特殊需求。
“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基础理论课,也是语言学的入门课。
课程要使学习者藉此了解当代语言学领域的概貌,掌握语言学研究中基本概念术语的内涵,对语言本体的一般性质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同时也要使学习者得到基本的语言分析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在学习中体会到理论的系统和严谨,从而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
原版《纲要》能在这两个方面为语言学教学提供支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材的两个特色。
其一,教材整体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原版《纲要》没有对当时语言学研究中的各种观念方法做面面俱到而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立足于基本的语言符号观念和结构思想,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为主线构建了体系的基本框架,对语言学中的基本问题,包括语言的基本性质,语言结构各个层面基本单位的确立原则和结构关系,语言的总体发展特征和语言系统的演变规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做了简明而系统的阐述。
清晰的脉络和一贯的理论体系更利于初学者对语言学基本知识和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对学习者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
其二,教材尽可能地吸收了当时新的语言学研究思想。
原版《纲要》不仅参考了当时国际上新出版的各种语言学专著和教材,而且综合了当时新的汉语言研究的成果,包括编著者个人的研究成果。
所有这些内容都有机地纳入了教材的整体框架,各得其所。
这使学习者由此能直接了解到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
原版《纲要》这两方面的特点体现出基础理论教材应具备的系统性和开放性,这使其在语言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多年来产生很大影响。
此次《纲要》的修订正是为了在保持原书特色的基础上,吸收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使教材更好地满足语言学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研究领域有许多新的进展。
语言研究的取向,从单纯地强调重视口语形式转为言文并重,从单纯地强调语言共时研究转为共时和历时结合,从回避语义研究转为重视语义语用研究。
人们对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语言与外在经验世界的关系、语言与语言使用者的关系、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人们对语言整体的理解已经由同质静态封闭的小语言系统转向异质动态开放的大语言系统。
作为学科入门教材,应该使学习者感受到学科的生命力,看到学科不断发展的趋势和广阔前景,了解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我国教育部规定,20世纪出版的高校教材必须修订才能继续使用,就是为了使教材能及时反映出学科的最新发展。
在原版《纲要》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科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教材、教员、使用者的连续性的需求。
在国外同类教材中,美国弗洛姆金(Fromkin.V.)等编著的语言学基础教材《语言导论》(AnIntroductionto Language)在语言学界一直影响很大,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这部教材自1974年初版后,已修订了8版,2010年出版了第九版,不断把语言学的最新思想纳入教材,传递给学习者。
可见一部具有开放性的经典教材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生命力。
原版《纲要》编著者徐通锵师在生前已确定《纲要》的修订意向,决定以原教材为基础,修订原书内容的30%以反映语言学的新发展,惜未能如愿。
此次承担《纲要》的修订也是完成徐先生的临终嘱托。
基于以上原因,《纲要》的修订依托原书的理论框架,大的章节没有变动,整体上力求保持原书的特色,使教材内容既具有理论上的系统一贯性,又具有开放性,反映出语言学领域的新进展。
下面就修订版《纲要》的理论框架和修订内容做概要阐述。
一、语言符号观念修订版《纲要》仍然把语言符号观作为核心的语言观念。
这一基本的语言观念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基础。
因此,理解语言的符号性质,是把握语言结构系统的各个层面结构原则以及各层面结构关联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这本教材整体框架的立足点。
语言结构的很多性质都与符号性相关,包括语言状态和历史变化的各个方面,但与符号性直接相关的是其表义性,即语言是用形式表示意义。
形式与意义关系的研究是语言研究的核心问题。
语言的形式是多个层面的,意义也是多个层面的,语言研究就是探讨语言系统多个层面的形式和意义的关联,或者这种关联的变化。
这既包括基本符号单位的意义,如语素义或词义,也包括各层次符号组合的意义,如短语义、句义等,既包括反映语言符号和经验世界联系的概念意义、命题意义,也包括指向语言自身结构关联的关系意义,等等。
这一部分修订的内容主要在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一个重要的改动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符号性质的示意图做了部分改动,把现实现象分为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对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的相互关系、心理现实和符号意义的相互关系做了阐述,同时也说明了符号在心理认知中的重要性。
原版:现实现象可分为客观现实和心理现实,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客观现实现象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客观现实现象并在大脑中经过脑神经的综合处理转化为心理现实。
心理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客观现实的认知,但由于感觉器官等自身的局限,人并不能感知把握全部的客观现实。
同时,虽然心理现实中的主体是源于人对客观现实的认知,但其中也有超越客观现实的部分,如幻想,神话等等,都不属于对外在的客观现实的直接认知。
所以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并不完全一致。
语言符号的产生是基于对心理现实的编码,所以语言符号直接指称心理现实,符号的意义经心理现实的中介反映客观现实。
客观的现实通过认知转化为主观化的信息必须有一套符号。
符号可以有视觉形式、听觉形式等各种物质载体,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符号是语言。
语言符号帮助人达成对外界的认知,储存认知的成果,并且发展人的认知能力。
符号固化了已有的认知成果,提高.了人类的思维能力和认识客观现实的能力,使更多的客观现实现象得到认知,转化为心理现实。
语言符号的产生还扩大了心理现实的来源,人们可以利用语言从他人那里接收间接的经验,获取更多的知识。
我们强调语言基本符号的编码包括两个方面:(1)通过对心理现实进行离散化的分类概括,形成各种概念,即符号的意义。
(2)使这些概念与可直接感知的形式(语音)相联。
两个方面是任何一个语言符号系统都具有的,但又都是在特定社会群体中实现的。
语言符号对现实的类分,以及符号音与义的关系,都是社会约定的。
因此,虽然能够运用符号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但具体的语言符号在不同的社会各不相同。
关于语言符号二层性的内涵也是语言符号系统部分修改的重要内容。
二层性是一个重要的一般性的符号性质。
从符号编码的一般性质看,符号的二层性是指一个符号的形式是由若干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本身没有意义。
人们发现二层性作为信息传递手段是内在于自然的原理,它还存在于基因代码中,四种核酸基构成一切生物。
可见二层性会极大增强符号信息传递的效能。
二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一个符号的形式是由若干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本身没有意义。
(2)符号的组合结构上具有两个层面,这涉及复合符号的构成与语音形式间的关系,涉及到符号系统的表义性。
原版《纲要》关于语言符号二层性的介绍基于美国描写主义音位学,着重强调了二层性的第一个方面,而忽略了第二方面。
原书图示为:音位→语素→词→句子,表述为音位构成了有意义的符号的形式。
虽然用双线箭头与单线箭头区分了有意义单位和无意义单位,但不同性质的单位处理为单线性的组合关系,这没有完全反映出语言符号二层性的结构关联。
修订版《纲要》强调,语言系统分为音系和语法两个层面,语言的组合可分析为有意义的符号层面的组合,即语素、词、词组等语法单位组合,同时还可分析为无意义的语音形式层面的组合,即音位、音节、音步等音系单位的组合。
音系单位的组合为符号层面的各级单位提供了语音形式。
同一层面上的小单位和大单位是构成关系,不同层面上的单位则是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的关系。
比如音位按特定语言的规则组成该语言的音节,音节按特定语言的规则组成该语言的音步,而所组成的音节、音步则为该语言的语素、词等语法单位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形式。
我们可以图示如下:音系层面:音位→音节→音步→……→语调段符号层面:语素一词一词组/短语一句音系层面的单位和符号层面的单位不构成组合关系,而是一种跨层面的关联。
不同语言的音系单位与语法单位的常规关联并不相同。
比如汉语的“字(语素)”整齐地对应一个音节,英语中的语素虽可以说是最小符号却不与任何一级音系层面的单位有整齐地对应。
而英语中的“词(word)”在音系层面整齐地对应一个重音段。
这种有整齐对应的关联单位是一个语言符号系统中两个层面间的枢纽,也是语言符号的基本单位。
它具有确定的语音编码模式,也与更高层面的符号组合形式相关联。
由于语言符号的二层性,语法研究在探讨各层面语法结构关系时不能无视音系层面的韵律特征,修订版《纲要》对于音系层面的描写相应地做出了重要修订,介绍了汉语层级性韵律单位及其与语法语义的关系(在“语音与音系”一章还调整了原版的部分音标和发音学术语,此不详述)。
总之,教材通过阐述符号与认知的关系,说明了:语言符号性和人类先天具有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是统一在一起的。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层次性、组合递归性、能产性等各种性质体现出语言的共性。
符号编码的概念范畴分类、符号的语音编码模式等具体语言形式构成,则体现出符号的社会约定的一面。
符号的二层性既体现出语言普遍具有的语言结构多层面的结构性质,同时也反映出不同语言具有音系层面和符号层面不同的结构关系模式。
语言符号观作为基本的语言观念是全书的理论基点。
二、结构思想和功能的视角20世纪上半叶,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占主流,结构主义语言研究对语言基本性质的探索,对各种语言材料较全面的分析描写促进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其中包含的重要语言学思想成为当代语言学l的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受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影响,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把语言看作一个结构整体,一个由相关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个要素的实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正如索绪尔所言:语言是形式(form),不是实质(substance)。
基于这一思想,语言中每一层面的单位的性质都取决于它在系统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