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 (博士)
气源性媒介传播 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传播特点:多途径传播
空气传播速度极快 可通过种蛋传给幼禽(垂直传播)
临床症状
人患禽流感潜伏期为7天。 主要表现为起病急,发热、咳嗽、全身不 适、肌痛、鼻塞、流涕、恶心、腹泻水样便、 眼结膜炎。 持续高热和眼结膜炎较常见,个别患者出 现淋巴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 部分患者病情迅速加重,出现病毒性肺炎、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心衰及肾衰 等多器官衰竭。
临床症状:不典型,即不同于典型的肺炎
(细菌性肺炎)。表现为发热、畏寒、干咳及 全身酸痛、乏力。
病理变化:间质性肺炎。
病因:主要为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可
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X线:表现为多灶性阴影。
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 (AI)
高致病性(H5N1型、H7N7型) 低致病性 非致病性 世界动物组织:A类传染病
(二)间质性肺炎 (interstitial pneumonia)
发生于肺间质的炎症 临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Ⅰ. 急性间质性肺炎 (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 1.急性化脓性间质性肺炎
多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并发症。
病理改变
肉眼:肺表面呈灰黄色网状结构,
诊断 有家禽接触史或疫区经过及禽流感患者密切
接触史
持续高热(>39 ℃) 鼻咽分泌物分离出H5N1型病毒 检测出血清中抗H5N1病毒抗体,恢复期较 急性期增高4倍或以上
H5N1型禽流感与一般流感的区别
临床表现和治疗基本相同 致病病毒不同: H5N1亚型 H1N1亚型、H3N2亚型
病理改变 肉眼:病变肺体积缩小、质实,
可与胸膜粘连;切面呈黄色斑点状(早
期)或灰黄色(晚期)。支气管淋巴结
常肿大。小支气管可扩张,内含黏液脓
性内容物。
镜下:可分三个阶段:
早期,病变肺泡腔、终末支气管腔内
充满大量泡沫细胞。肺间质主要为淋巴细胞、 浆细胞浸润。 后期,肺间质亦可见泡沫细胞,同时淋 巴细胞增生成小团并突入肺泡内。肺泡上皮 转为立方上皮,使肺泡腔呈腺样结构。 末期,肺组织广泛纤维化。动脉周围炎 和动脉内膜炎可导致血管阻塞。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一) 脂性肺炎 (lipid pneumonia)
由油脂、液状石蜡、胆固醇等引起 的肺炎称为脂性肺炎。 根据脂类物质来源不同,可分外源 性脂性肺炎和内源性脂性肺炎(胆固醇 性肺炎)。
胆固醇性肺炎
(cholesterol pneumonia)
病变常累及肺叶的大部分或全叶。肺泡腔内 出现大量含有胆固醇酯微粒的大单核细胞,即泡 沫细胞,并继之纤维化。本病可继发于肺炎、肺 脓肿、支气管扩张和肺癌;也可是原发性的。 临床: 分为急性型(常误诊为流感、大叶性 肺炎)和慢性型(常误诊为肺癌、肺脓肿)。
脏器可见小血管炎。
病理改变:肺部病变常伴局灶性坏死性肾
小球肾炎。 1)病灶为肉芽肿性; 2)病灶中央多发生大片凝固性坏死; 3)坏死灶周可见灶性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中性和嗜酸性白 细胞; 4)小血管的纤维素样坏死。后期病灶纤维化。
坏死性结节病样肉芽肿病 (Necrotizing sarcordois granulomatosis-NSG)
中国农业部:一类监测传染病
人类新出现的急性传染病
H5N1型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
表面血凝素(HA)和神经胺酸酶(NA)
血凝素亚型15个(H1-H15)
神经胺酸酶亚型9个(N1-N9)
1959年 苏格兰科学家 首次分离到H5N1型禽流感病毒
干燥尘埃中存活2W 4 ℃可存活数周 冷冻禽肉、骨髓中存活10个月 病毒对热及紫外线均敏感 56℃加热30min 60 ℃加热10min 70 ℃加热数分钟 阳光直射40-48小时 常用消毒药物
不同病毒引起的肺炎,在病理上各有其特点。 A 流感肺炎:肺呈暗红色;切面高度充血、 水肿,有暗红色液体从切面逸出。镜下,肺泡 管、肺泡腔壁有厚薄不等的透明膜形成。肺泡 腔内一般无纤维素和中性白细胞。不易找到病 毒包涵体。 B 麻疹肺炎(巨细胞性肺炎):病变处出 现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胞浆和核内可见病 毒包涵体。部分病例坏死明显。
镜下特点:①上皮样肉芽肿,部分可相互融合
形成肿块;②肿块中央呈大片状坏死;③坏死灶周
围可见肉芽肿性血管炎,血管壁增厚,内腔不规则。
结节间纤维组织增生伴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病
灶周围肺组织无明显异常
由于NSG和sarcoidosis在临床病理上
有许多重叠之处,故有学者提出NSG和
sarcoidosis是同一种疾病,或认为NSG是
结节病属全身性疾病。90%累及肺。可能与不 明原因的感染或自身免疫有关。病变特点是受累的 器官或组织出现结核样结节。50%患者发病1年后可 自行消退。
病理改变 肉眼:肺结节病大多呈多发性病灶。灰白,
界清。可见于肺实质和胸膜。
镜下:典型病变为非干酪性的上皮样结节。
结节由上皮样细胞组成;
病灶不发生干酪样坏死,较大病灶中央可发
由嗜肺性军团病杆菌感染而引起的肺炎。本病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军团病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长2~20μ, 直径0.5~0.7μ。 临床上可分为肺炎型(可累及多脏器)和 Pontiac fever型(自限性),前者死亡率约15%。
病理改变 肉眼:病变呈融合性肺炎,常累及一叶
或多肺叶,呈灰色,颗粒状,可伴纤维素性胸 膜炎。 镜下:病变属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与 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相似。 要确诊本病,需Dieterle染色。病灶内或 巨噬细胞内可见呈短的、多种形态的杆状,长 2~4μ,直径小于1μ,两端呈珠子样。
间隔增宽。
镜下:病变属慢性间质性肺炎。间质有大
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纤维 化明显。病变处肺泡管、肺泡扩张,含泡沫状或 无定形物质,内见多数薄壁小囊。PAS染色呈淡 红染的小点状。六胺银染色,可见约4μ大小、球 形或半月形病原体。肺泡上皮不同程度增生。
二、肉芽肿性疾病
(一)肺结节病(sarcoidosis of lung)
病变程度不同:病情重、病死率高
B型流感病毒
Ⅱ. 慢性间质性肺炎 (chron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多为急性化脓性间质性肺炎迁延而来。 也可见于肺尘埃沉着症和肺结核等。
病理改变 肉眼:小叶间隔增宽,形成白色条索。 镜下: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
浆细胞和少数中性白细胞浸润。
1997年以前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仅感染禽鸟类 1997年5月 香港首次发现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毒感染人类 2003年底-2004年初 越南、泰国、中国大陆、香港等国家地 区先后发现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 类的病例。
传染源:病禽、带毒禽鸟
病 水痘性肺炎:脱落的肺泡上皮 细胞内可见核内包涵体。肺泡腔内可见 少数渗出的纤维素。
D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病理改 变与麻疹肺炎相似,可形成合体性巨细 胞。胞浆内有中等大小球形包涵体,无 核内包涵体(这与麻疹肺炎不同)。
E腺病毒性肺炎:可表现为坏死性炎、
渗出性炎和出血性炎。支气管上皮、肺泡上皮 和巨噬细胞核内可见包涵体。根据染色和大小 不同,分为:嗜碱性包涵体(最具特征)、双 染性包涵体和嗜酸性包涵体。
块。
若肉芽肿主要由成熟的浆细胞组 成,浆细胞沿增生的纤维组织呈条索 状分布。可见Russell’s小体和数量不 等的淋巴细胞、中性白细胞等则称为
新型隐球菌形态特点:1)呈圆形酵母样,直径
约4~7μ;2)HE切片无色或淡蓝色;3)无菌丝。
病理改变:肉眼早期呈灰白色、半透明胶冻样病
灶;后期中央有坏死或形成空洞。镜下,早期大量 隐球菌悬浮于黏液物质中,肺组织坏死,缺乏或甚 少炎症反应。后期肉芽肿形成。在单核细胞和巨细 胞内外见大量隐球菌。
5. 组织胞浆菌性肺炎 (histoplasma pneumonia)
F巨细胞病毒性肺炎:肺泡腔可有透明
膜形成。包涵体(HE染色呈嗜酸性,周围有典 型的空晕)常在核内,也可出现于胞浆,体积 较大,不典型。
(2) 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l pneumonia)
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间质性肺炎。 病理改变与病毒性肺炎相似,病变程 度轻,可自愈。
*非典型肺炎(SARS)
组织胞浆菌形态特点:1)为寄生在巨噬细
胞内的孢子体;2)圆形或椭圆形,体积小, 1~5μ,平均3μ;3)菌体胞浆由于固定、脱水 与胞壁分离并出现一空白带。菌体死亡后残存 一圈细胞壁。 病理改变:结核样肉芽肿形成,可发生坏死 而形成空洞。巨噬细胞内有大量组织胞浆菌。
(四)军团病(legionnaires disease)
呼吸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Respiratory System)
一、肺炎:
脂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军团病、 卡氏肺囊虫性肺炎
二、肉芽肿性疾病:
肺结节病、Wegener’s肉芽肿、NSG、炎性假瘤
三、良性肿瘤:
肺硬化性血管瘤、错构瘤
四、恶性肿瘤:
鼻咽癌、恶性胸膜瘤、肺癌
一、肺炎(pneumonia)
病理改变:分为变态反应型(嗜酸性肉芽肿
形成)、腐生型(在空洞内形成曲菌球为特点) 和感染型(肺内出现坏死灶和小脓肿)三型。
2.白色念珠菌性肺炎
(candida albicans pneumonia)
白色念珠菌形态特点:
1)菌丝直而细长,粗细均匀,直径约2-5μ ,有
分隔和少量分枝;2)有厚膜的孢子。
sarcoidosis的变异型。但NSG和
sarcoidosis在临床病理亦各具有特点, 故有学者认为NSG是一种独立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