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与水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2013版)

《水文与水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2013版)

《水文与水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学时数:48 ,其中:实验学时4,课外学时0
学分数:3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
执笔者:黄德斌高级工程师
审核人:
编写日期:2013年9月
一、课程简介
《水文与水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系统阐明了水循环各要素和各种水体水文现象的物理机制、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有:水文学基础知识;水循环及水量平衡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陆地表面水、海洋及地下水诸水体水循环具体过程分析;水污染特征以及评价、保护的基本方法;水资源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水文与水资源管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懂得水文现象观测方法和水文资料的分析处理过程,并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所学理论解释自然中有关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为水资源利用和规划、管理服务,也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服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水的分子结构、形态组成及其转化,水及各种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及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二)理解并掌握水文循环及水量平衡的基本理论,明确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在水资源估算中的应用,理解水文循环的作用、效应等;理解并掌握陆地表面水、地下水和海洋的组成与运动;
(三)了解并掌握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对水质、水环境的影响;了解水资源科学利用的原则、方法,掌握如何使水、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处于协调状态的有关原理。

本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在第三学期完成。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教学为主,以教材为基础,补充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推荐一批参考书供学生课
外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以实验教学、课堂讨论、课后作业为辅,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上课出勤率、课堂讨论、实验、闭卷考试。

(二)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20%,主要考核出勤率;课堂讨论5%,实验5%;期末考试(闭卷)70%。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1、了解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简史;
2、掌握水文与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3、明确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
1、了解地球上水的物理性质,水的形态及其转化;
2、明确天然水的化学成分、分类,水体的化学性质;
3、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与水资源,掌握水资源的涵义与特性;
4、熟悉世界水资源及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第三章水循环及其要素
1、了解水循环基本过程、类型与层次结构,水体的更替周期;
2、明确水量平衡的基本概念,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3、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5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入渗、地表和地下径流)。

第四章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运动
1、了解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结构;
2、理解并掌握河流的水情要素,年径流量的有关概念,正常年径流量的计算,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洪水与枯水;
3、了解河水的运动,冰川的形成、类型及运动。

第五章海洋的结构与海水的运动
1、了解海洋的组成及海洋运动的结构;
2、理解并掌握波浪的概念、基本要素及分类,波浪的形成机制;
3、明确潮汐的概念、基本要素及分类,潮汐的形成机制;
4、了解海洋的能量效应,海洋的大气环境效应。

第六章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
1、理解并掌握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了解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3、明确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第七章、水资源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
1、了解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概念、任务、内容、目的及原则,水资源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保护的技术措施体系;
2、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效应,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内涵与途径;
3、熟悉水资源规划的任务、作用、类型及管理权限,水资源规划所需的基本资料。

第八章水质与水环境
1、理解并掌握水质及其形成、水污染及其特征;
2、明确水质标准、水质评价的基本方法;
3、理解并掌握水质模型,水环境保护与修复。

第九章人类活动的水文与水资源响应
1、理解并掌握水利、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文效应;
2、明确城市化的水文效应;
3、了解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研究方法和水环境容量。

七、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一)本课程共安排4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2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实验4学时。

(二)理论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主要向学生形象、生动地展示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中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结合课堂讨论,更好帮助学生地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布置作业,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检验学习效果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状况,以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八、学时分配
九、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水文与水资源管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与《土壤与植被系统》、《气象与气候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需在修完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

同时,本课程也为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原理等其他课程提供基础知识。

十、先修课程
《土壤与植被系统》、《气象与气候学》
十一、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余新晓. 《水文与水资源学》(第二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二)教学参考书
[1]黄锡荃. 《水文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2]沈冰. 《水文学原理》.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3]陈家琦. 《水资源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4]冯尚友. 《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5]张增哲. 《流域水文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