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2013 年《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课程代码:1039030069 学时:72学时学分:4 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讨论学时:4 学时复习考试学时:4学时适用专业: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性质:宗教学专业必修课一、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认识宗教学授课学时:4课时教学要求:可以对宗教有怎样的认识;宗教是不是可以研究的,怎样研究;学这个专业能够做什么。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 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

教学内容: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⑴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⑵ 宗教学与宗教观⑶ 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宗教学可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⑴宗教学产生的条件⑵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⑶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宗教学与宗教观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

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宗教的本质、要素及其逻辑结构授课学时:6 课时教学要求:对宗教的本质多元化认识的启示—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宗教的定义;宗教的本质分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的要素和逻辑结构。

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 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以及对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习可以把宗教与非宗教明确区分;使宗教四要素及其层次结构成为日后研究的理论根据;初步形成理解宗教史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学的历史、性质和内容构成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1、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2、宗教学与宗教观3、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宗教学可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1、宗教学产生的条件2、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3、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宗教学与宗教观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

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者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宗教的一般特征与多种定义对宗教理解的这种多元化趋势,既为我们对宗教做出本质的定义增加了难度,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宗教的本质提供了多种途径。

一、宗教的一般特征(一)宗教的四个特征(二)宗教特征的归纳二、对宗教的多种定义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从结构的角度看宗教,其基本因素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宗教的内在因素,一是宗教的外在因素。

就宗教的内在因素而言,可以再分为两部分: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宗教的外在因素也有两部分:宗教的行为或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内外四种要素在宗教体系中的关系结构,从逻辑上分有四个层次。

处于基础层或核心层的是宗教观念(主要是神道观念)。

四要素之间必然性的逻辑关系把宗教与非宗教作了明确的区分;四个基本要素为研究宗教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功能”提供了方向: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二、宗教的基本要素三、四个要素的逻辑结构四、对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第二章宗教观念授课学时:10 课时教学要求:了解宗教观念的基本结构和作为信仰的特点。

宗教的灵魂观、宗教的神灵观、宗教的神性观是其他一切宗教观念的基础,是一切宗教现象的逻辑内核。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观念的相关术语;运用本章所提及的相关宗教学的理论。

教学难点: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对神灵观念的分析路径,对宗教的超自然现象有正确的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节灵魂观灵魂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超自然的灵魂观念,就不可能有超人间的神灵观念,从而也就不会有宗教信仰本身。

一、灵魂观念的产生灵魂观念产生在“远古时代” 。

原始人是从两种生理现象的观察中构成了一种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灵魂观念的:第一种是睡眠、出神、疾病和死亡等现象。

第二种则是做梦和幻想的现象。

二、灵魂观念的最初涵义最初的灵魂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在一些宗教中虽然没有把灵魂直接与某种物质联系起来,但也认为灵魂与人体的某种物质属性有关。

三、灵魂观念之涵义的演变灵魂可以附着于人或其他物体上——万物有灵论——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活着。

真正给予理论概括和解释的,是哲学时代的哲学家们第二节神灵观念一、神灵观念的涵义宗教学认为,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 。

一切宗教的神圣对象,本质上都是人性的,只不过这种人性在神圣对象身上被神圣化而已。

二、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神和神性物是人类的想象力幻想的结果。

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着人性的性质,社会关系的变化决定着人性的变化。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有什么样的社会体制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神性的神灵。

三、神灵的种类1、自然神:自然物或某种控制自然的力是人类早期的宗教崇拜对象。

2、氏族神: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图腾崇拜、祖先神崇拜,祖先崇拜又分为血缘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

3、职能神:它们是自然物所具有的某种特别的属性或功能;是某种社会职业的原始创建者或某种行业成败的操纵者。

4、高位神或至上神:这是一种建立在多神信仰的基础上的、在神灵中位置较高或最高的神灵。

神灵世界已经有了秩序,神与神之间已经出现了等级制关系。

5. 绝对唯一神:一个绝对的存在,被认为是独一真神。

一般认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属于此一类型,但其表现方式也是各有特色。

四、神灵世界的结构多神型;单拜主神型;轮换主神型;泛神型;二元神型。

五、神灵性质第三节神性观念一、神性的涵义人总是按照人自身的属性和特征去构造神灵的神性,一般也是按照人自己支配和操纵自然世界和人间生活的可能和需要,去设想神灵所拥有的权能。

而人类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他们的行动是在一定的思想和意志支配之下,具有预定的目的性。

人们把这种情况移植到宗教幻想世界,自然而然地就把人的意志和命令异化为所谓“神意或天命” ,认为自然世界和人间生活是按照这种神意和天命,服从于神灵的支配和操纵的。

二、天命观念天命观念的具体形式取决于各种宗教对他们所崇拜的神灵的神性的理解,即人们对天命所包含的道德、智慧和权能的具体理解,是神学想象中的人神关系的表达。

注意了解:中国天命观念的发展历程。

三、神迹观念对于神可创造神迹事件的信仰,是一切宗教的特性。

神灵以显现出超常的能力证明自己可以随心所欲、意到事成的内在可能性,表现于事实之中就是宗教所谓的神迹,即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创造的某些特殊反常事件。

重点阐释神迹的意义:神迹是一种证明,它使善男信女不仅相信神的全能和仁爱,而且相信神的存在。

因此对神迹的信仰,乃是宗教赖以立足的一块基石。

第三章宗教经验授课学时:4 课时教学要求:理解宗教经验的含义、获得宗教经验的方式、宗教经验的原因与分析教学重点:准确的理解宗教经验的相关理论及运用。

教学难点:宗教经验的视角和神秘性以及对相关理论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经验的含义及表现宗教经验就是宗教信仰者对于神圣物(神、神圣力量、神性物)与自己的关系产生的某种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

1、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2、对神圣物的依赖感3、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4、相信神对自己行为的审判而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信仰神的仁爱与宽恕而产生的安宁感5、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第三节获得宗教经验的方式1、理论上的论证2、道德的净化3、药物的使用4、宗教的修习第四节宗教经验的实质科学的宗教学不承认任何神和神圣物的存在,因而也不承认它是宗教经验的原因和对象。

对于宗教经验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对象问题,我们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1、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2、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第四章宗教行为授课学时:4 课时教学要求:了解在宗教意识支配下的宗教行为,既是相信超自然力量的思想的外在显现,又是强化宗教徒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宗教徒接受宗教思想、强化宗教感情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宗教行为与宗教观念的关系。

教学难点:巫术与禁忌在解决问题方式上的异同;献祭与祈祷的功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巫术巫术(magic)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和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

巫术本质上是相信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人们可以凭借它实现自己的非人力所能实现的意图。

所以,巫术在性质上是一种宗教现象。

巫术的特点是宗教本身特性的特殊表现。

第二节宗教禁忌宗教禁忌:在人与神秘力量和神圣对象的关系中,人对自己行为上的限制和禁戒规定。

在原始时代的自发宗教中,宗教禁忌包含在经由传统的积淀而形成的习俗之中,在后来的人为宗教中,则往往通过教义规定,成为规范化的宗教戒律的一部分。

一、宗教禁忌的基本特征(补充内容):宗教禁忌作为宗教处理和对待人—神(神秘力量和神圣物)关系的方法和一种手段,是介于巫术与祈祷之间的一种类型。

①禁忌是一种否定性的行为规范②宗教禁忌含有神秘的危险③违犯禁忌者的言行及其后果具有传染性④宗教禁忌的基础是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⑤宗教禁忌是对神秘力量和神圣物的一种特殊态度。

二、宗教禁忌的起源最初的禁忌之所以都具有“宗教性” ,主要是因为那时主导人们世界观的基本观念,是神灵交感等神秘主义观念,人们把一切不可解释的、异己的、权威的、而自己又必须顺从的东西,全都归人神秘主义的领域。

三、宗教禁忌的种类按被视为神圣事物的种类划分;按照禁忌规定本身的表现形式和物质手段区分。

四、宗教禁忌的功能①宗教禁忌具有强化神圣观念的神秘性。

②宗教性禁忌是加强群体的内部团结,培养成员的认同感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