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影视视听语言概述一、影视视听语言的早期形成史(一)萌芽时期:(1825—1895)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开启了影像视听时代的大门。
1825年发明的“幻盘”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最初始的基础;1872-1878年,英国摄影师慕布里奇的“奔马”拍摄实验。
1877年,雷诺(动画之父)的“活动视镜”利用该原理,但是在内容上进一步改进。
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每次可放映半分钟,但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观看。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从缝纫机的运作工艺得到启发,发明了胶片以每秒16画格的均衡速度通过放映机片门的放映技术,使影像清晰稳定地投射到银幕上。
供大家观赏,终于迎来了电影的诞生。
(二)单镜头时期:卢米埃尔时期(1895—)《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基本特征:(路易•卢米埃尔)1、抓住了物体运动这个特征2、摄影选择的角度是电影化的3、出现了故事片(事件片)来自生活,有头有尾的时间4、全部是单镜头5、电影风格是纪实性,人为参与降到最低(三)戏剧性分镜头时期:梅里爱(1896-)《贵妇失踪》《太空旅行记》把杂耍、魔术与电影结合,把戏剧引入电影1、发明了电影特技(停机再拍、慢动作、快动作、到访、叠化)2、乐队指挥式的机位、死板的全景3、开始拍摄长故事片,开始戏剧式分镜头4、题材广泛,科幻、神话居多,审美上酷爱人工环境5、把舞台东西板报银幕上来6、电影的风格是表现性,假定性和故事性(四)电影结构的出现时期:鲍特(1904-)《一个消防员的生活》《火车大劫案》1、分场景,出现了分镜头和特写2、多个空间、多场景完成了叙事3、首次使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剪辑4、出现了类型片(西部片)(五)完整的视觉语言形成时期:大卫•格里菲斯(美)代表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12本,1200多个镜头,使电影表现潜力得到空前的发挥。
基本特征:1、景别作为一种电影手段被广泛采用,远景与特写的创造运用,赋予不同景别具有不同意义,使景别的运用得到规范化。
2、影片构成单位的改变,由镜头构成场景,由场景再构成影片;3、《党同伐异》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最后一分钟营救”,运用电影化手段;4、打破戏剧“三一律”,形成“三不一律”;5、创造了圈入圈出、帘入帘出、分割屏幕、三分屏幕等特技摄影;6、社会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一个国家的诞生》,传达理念的方式比较机械和理性、对概念的抽象理解、情感的介入。
(六)蒙太奇学派的形成(前苏联)(1920-)1、普多夫金:结构性剪辑,把格里菲斯的分镜头理论系统化,并加入抒情蒙太奇,更注重叙事和情节的渲染。
2、爱森斯坦:纯粹技巧方式,提出蒙太奇概念。
(七)完整的视听语言形成时期:(1927年—1945年)从无声走向有声:1927年美国华纳制片公司推出了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给世界电影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1929年,放映了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纽约之光》。
1935年,美国雷电华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名利场),采用特意色染印法,电影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二、影视视听语言的特性(一)视听语言:是影视艺术反映生活的方法之一,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影视艺术的总称,基础是画面、声音和剪辑;作为电影剪辑的技巧和方法,涉及镜头内容、镜头形式、分镜头规则和声画关系处理等方面。
(二)视听语言的形成机制1、视觉暂留:对电影活动影像生成原理的生理学解释。
电影以每秒16格或24格的速度连续呈现的画面使人产生运动的幻觉,从而使影像不会立即消失,而是暂时滞留在视网膜上0.1-0.4秒。
这个现象是由比利时物理学家尤瑟夫·普拉托(Joseph Plateau)1835年在观察太阳的实验中发现的,他根据这个现象发明了证明这种人体生理特征的,而他自己也因为这次观察而导致双目失明,因为太阳的影子永远的印在了他的眼睛里。
2、似动现象:格式塔心理学以完形原理对影像似动现象的心理学解释。
影片的一幅幅静态画格以每秒16格或24格的速度连续呈现,会产生似动和深度感的幻觉,这不仅是由于生理的视觉暂留现象,而且还有赖于把影像组织成更高层次的动作整体的“完形”过程,是大脑积极参与认同的结果。
3、心理补偿机制:就是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影片画面之间的断裂作出补偿,从而实现对影视作品的观赏过程。
实验观赏:(三)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电影和电视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即影像和声音结合的艺术。
“视”第一,“听”第二。
(四)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镜头是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
镜头构成因素包括画面、景别、拍摄角度、镜头的运动、镜头的长度、镜头的声音。
真正将镜头作为电影基本组成单位的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
(五)影视视听语言的特性:1、综合性:影视语言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
2、视象性:诉诸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主要以画面塑造形象、叙述故事、抒发感情、阐述道理。
3、逼真性:以摄影为基本表现手段,能够逼真地纪录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的空间状貌、色彩和声音,具有其他艺术难以达到的真实直观的效果。
4、运动性:在时间延续中完成叙事功能,又通过摄影机运用产生多变的造型和视象效果。
三、本节要点(一)重点掌握:视听语言及其特性;影视视听语言及其特性;(二)重点掌握:影视视听语言形成的分期、代表人物以及其艺术特点;(三)一般掌握:视听语言的形成机制第二节影视造型语言之一:构图影像的构成元素主要包括画面、声音、剪辑三大部分,又可分为构图、景别、角度、运动、照明、色彩、声音、剪辑等。
一、什么是构图?结构画面。
为表现某一特定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因素有机地组织、分布在画面中,以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二、构图的目的?在无线空间中寻找具有视觉价值的美点,以形、色、光的方式汇集于画面之中,以表达创作者的情感,激发观众产生情感并由视觉快感上升为心理快感。
三、构图的主要元素:1、主体位置(1)居中处理:将人物视为重点,视觉重心,画面庄重感加强。
例:《巴顿将军》《艋舺》(2)靠边处理:将人物置于画面两边或任何一边来表现,使画面形成不平衡的效果。
例:《黄土地》、《一个和八个》(3)斜向处理:将人物呈对角线关系处理在画面中,表现人物造型同时强化人物动态效果。
例:《天生杀人狂》、《新龙门客栈》。
(4)视觉重心(趣味重心)处理:吸引注意,重点强调,暗示人物关系。
《天堂的颜色》、《辛德勒名单》2、亮度(引导视线):明暗被用作视觉标志,重要的地方被打亮,不重要的留在暗处。
利用引导视线可以引导观看者的注意。
例:《公民凯恩》3、不平衡(色彩、构图空间预留等):平衡的画面是指有意对称的画面。
质量、色彩、大小、形状、复杂度以及内在的方向可以用来形成平衡的效果。
利用不平衡的构图可以建立影片的核心冲突,也可以对人物进行编码,具有象征意义。
例:《迪厅孩童》《毕业生》4、方向:当观众方向的基本准则被破坏以后,方向本身就会吸引注意力,偏离的视角会戏剧性地强调某个场面,方向感缺失的运用可以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现代启示录》《杀手莱昂》5、大小:通过大小的运用可以建立人物间的相对强弱关系。
例:《大都会》、《长江七号》、《神女》。
《一个人的舞台》6、地平线位置:地平线位置是天与地之间的一条分界线,是摄影画面构图风格的明显标志,也可以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
(1)地平线在画幅上方:增加画面构图的深度,有深远感,有俯拍效果。
例:《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
(2)地平线在画幅下方:增加构图空间广度,有宽广感和天高地远感,有仰拍效果。
例:《一个和八个》、《西北偏北》等。
(3)地平线在画幅之外:近景系列,画面上看不到清晰的地平线关系,或者背景是虚化的;大俯拍或大仰拍,地平线在画外。
淡化空间、形式感强。
例:《新龙门客栈》(4)地平线倾斜:由于摄像机的倾斜造成地平线的倾斜,从而形成不安、不稳定、动荡感。
例:《看电影》、《颍州的孩子》、《U形转弯》。
四、构图的主要类型(一)静态构图:固定机位,被摄主体相对静止。
绘画性、象征性和写意性较强,更容易突出人物关系。
静态构图维持画面构图的静态效果,给人以精致、平静和停歇的感觉,是暂时平衡状态。
例:《黄土地》、《一个和八个》、《那山那人那狗》注意:1、景别的选择;2、地平线在画面中的位置;3、人物的位置;4、影像是否变形;5、角度的倾向。
(二)动态构图:画面的特点运动的,构图的过程是在运动中完成的,表现对象也不断发生变化。
强调景别变化、方向变化和角度变化。
例:《拯救大兵瑞恩》《那山那人那狗》注意:1、构图的纵向变化;2、景别的多变关系;3、方向的变化明确;4、人物变化形式;5、角度;6、空间关系表达五、影像画面构图三个原则:一、美学原则电影是一门艺术,所以它的构图首先要美,要“艺术”,看起来要舒服。
二、主题服务原则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构图也必须为主题服务。
三、变化原则:对于由千万个单个画格所组成的整部影片的画格的构图而言,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变化原则”。
思考:如何应用构图元素实现你的艺术表现意图或适合主题需要?还有那些构图元素也能够具有这种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意味性?六、本节要点一、构图的元素包括哪些?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可以怎样设计?二、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的特点第三节影视造型语言之二:景别一、基础知识:景别景别: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
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二、基础知识:景别分类及其特点1、大远景:被摄主体在护肤中的大小只占画幅高度关系的四分之一。
画面以表现远处的人物、景物为主。
主体往往从属于景物,以景抒情、以景表意。
例子:《那山、那人、那狗》《黄土地》2、远景:远景中被摄对象在画面中比例关系大约是画幅高度的二分之一。
主体视觉重要性增强了,突出景还是人看画面中的侧重。
《》3、大全景: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高度是画面的四分之三。
人物为重点。
4、全景:人物在画面中比例与画幅高度相同。
可以看清楚人物和环境关系,人物是主体。
全景别组特点:(1)主要表现环境,表现人与景的关系(2)创造意境,为故事展开创造气氛(3)展开群众场面和大场面一般为高机位(4)全景长度不能太短,信息量大、节奏缓慢,不善于表现运动,表现演员的戏有舞台化的倾向。
5、中景:一般是取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
重点是人物半身形体关系、情绪交流,人物与人物关系。
6、中近景:人物半身齐腰镜头。
要充分考虑人物神态的表现。
中景组特点:《孔雀》(1)数量最多,常规叙事景别(2)全景与特写的过渡(3)同时兼顾景与人,中庸7、近景:人物在画面中取胸部以上,并占据画幅面积的一半以上。
人物的眼睛和头部成为人们注意重点。
空间环境淡化,后景成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