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重点汇编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狭义概念:学校教育。
它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 “教育”定义中的三大问题及其回答:(1)W: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活动对象是什么?A:教育活动是以人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
(2)W:它与其他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的差别何在?A:只有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而其他活动一满足人的需要为直接目标。
(3)W:它所产生的影响与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A: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总体上讲是有明确意识的,而其他社会活动即使有意识也不会是这些社会活动的首要目标。
教育所产生的其他社会效果或效应,就教育本身的目标而言,只能作为间接或派生的目标。
3.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4.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5.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6.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观点:(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年写成了《大教学论》一书。
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突出地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新年并作了深入论证。
(2)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教育上的哥白尼”)在《爱弥儿》一书中,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提出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08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构建了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该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被称为“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一种教育思想,只要其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能用以知道教育实践以满足社会需求,它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Ⅰ、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制约:(1)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两边倒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
(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的特性。
(3)不平衡性: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迟上的不均衡的特性。
(4)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相互补偿的特性。
(5)整体性:人身心发展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特性。
(6)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其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并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发展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4)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个体的活动、尤其是实践活动是个体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1)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比较稳定的。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表现在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的计划性、组织性、协作性和全面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4)学校教育就有较强的专门性,表现在三个部分: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各类教育都是在为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学习打基础。
4.实事求是评价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很多,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也不可能对人所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①从内部讲: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也取决于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②从外部讲: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问题,也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Ⅱ、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①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③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④生产力制约着教育教学手段及其组织形式。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③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和组织形式采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需求和教育管理体制都有影响。
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①教育能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②把一种状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状态的劳动者;③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而且能够发展科学。
3.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推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影响社会政治生活。
4.教育的文化功能:(1)文化传承: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也可以活化文化。
(2)改造文化:教育必须对文化进行一定的选择、加工和整理,选择怎样的社会价值标准和知识价值标准能进入教育内容。
(3)文化创新: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还可以通过创造新的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5.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教育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素质并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才能真正能作用于社会,实现其社会功能。
(2)隐含性: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一般是弥漫性和渗透性的,也是比较软性的,不易明显感受到,也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计算和估计。
(3)潜在性: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其实现之前只是一种可能的潜在力量,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才能使这种力量变为现实。
(4)迟效性:教育社会功能一般要经过较长的人才培养周期之后才能得以显现。
(5)超前性:教育社会功能能适度地超越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念: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2.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1)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一般包括:①教育性质和指导思想;②教育工作的方向(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③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只有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3)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以教育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基本内涵:人的素质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下面是基本要素:①体能和智能:人的一切发展,最基本的就是体能和智能的发展,这是其他素质的前提。
它们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生理和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
②活动能力:它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
无论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和制约,还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都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
③道德品质:在共同体内部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要素。
它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
④情感、意志和性格:①它们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对人的活动和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调节作用;②它们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为人的素质中的动力因素。
4.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①卢梭:认为自然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是完全对立的,不可相容的,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但对于揭露和抨击现实社会的腐朽面和促进人们的思想启蒙具有积极意义。
②爱伦·凯:热衷于一味颂扬儿童的自主个性和真善美的天性,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儿童进行压制,而应促使他们自由、自主地发展,并不过多地去直接攻击和反对社会。
③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人本位论:不拒绝教育合理的社会目的,也不把教育的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完全对立起来。
它只是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教育必须以培养理想的人性为首要目的。
(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①迪尔凯姆: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认为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但并未把个人与社会完全对立起来。
②凯兴斯泰纳:最为极端,已具有了国家主义的倾向,没有公平和正义可言。
国家主义教育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和排他性,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教育(3)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①社会的现实根源:当社会处于比较混乱无序的时期,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思想家就会极力倡导个人本位论的主张,以个人来反对社会进而期望改变社会;当社会处于比较上升和稳定的时期,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家就会极力倡导社会本位论的主张,并要求以社会来约束个人,以保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②理论根源:它们都未能从本质上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内涵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
(4)两种本位论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①两种本位论就是不同的教育思想家为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而给教育开出的不同“处方”。
②无论以何种价值为基点来实现个人和社会两种价值的统一,都是各个教育思想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这边形成了教育价值选择上的所谓“钟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