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李连瑞

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李连瑞


青春期突增:
女10岁左右
每年增加:
男12岁左右
男性5公斤
持续2-3年
女性4公斤
3个月 =出生体重 的2倍
12个月 =出生体重 的3倍
24个月 =出生体重 的4倍
• 一、低体重:
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体重正常参 考值的均值减两个标准差(<—2SD)或低 于第3百分位以下者。
• 儿童体重评估 评估小儿的年龄别体重
c) 运动疗法:
• 增加能量消耗,脂肪细胞释放出游离脂肪酸, 脂肪细胞变小。
• 增加肌肉,增强心肺功能,使身体强壮。
• 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日常活动的增加。
• 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运动,循序渐进,运动后 轻松愉快,不疲劳为原则。
• 增加日常活动:长期低强度体力活动:散步, 做家务,上学步行等。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 爬楼梯、游泳、球类运动。
>7
立式杠杆秤
最大载重范围 ( kg) 10-15 20-30 50 100
精确度( kg)
0.01 0.05 0.1 0.1
3-6岁
0-36个月
体重的增加规律
0-6月龄体重 每月增加约0.8公斤
7-12月龄体重 每月增加约0.25公斤
生后第二年 增加约2.5-3公斤
2岁-青春前期 每年增加约2公斤
阳城县妇幼健康大讲堂
儿童生长发育
(一)、体重发育
体格测量方法:
体重测量: • A:工具选择:测量前校正“0”点。 • B:小儿的要求:排大小便,空腹,去衣服重量。 • C:纪录方法:以公斤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2位。 • D:预防伤害
年龄(岁) 测量工具
<1
盘式杠杆秤
1-3 坐式杠杆秤
3-7 立式杠杆秤
中等
Ⅱ度肥胖
35~39.9
严重
Ⅲ度肥胖
≥40
极为严重
WHO制订《亚太地区肥胖及意义的重新定义》(1999)
分类 体重过低 正常范围 超重 肥胖前期 Ⅰ度肥胖 Ⅲ度肥胖
BMI(kg/m2) <18.5 18.5~22.9 ≥23 23~24.9 25~29.9 ≥30
发病危险 高(非肥胖相关疾病) 平均水平
PEM临床表现
水肿型营养不良(泥膏样) • 多见于单纯碳水化合物喂养的1-3岁幼儿。 • 水肿通常出现较早,因此体重下降并不明显。 • 水肿多从内部脏器开始,以后才出现于四肢、面
部,严重者为全身性。 • 常伴肝大,毛发稀疏,易脱落。皮炎常见,常伴
有舌乳头萎缩,念珠菌口腔炎。
PEM临床表现
消瘦-水肿型营养不良 • 临床表现介于上述二型之间。
评价儿童生长曲线
• 观察每次的测量值是否都正常。 (位置)
• 评估小儿的体重曲线在生长监测 图中的走向 。(趋势)
• 个体发育应采用纵 向跟踪调查,通过 跟踪调查能发现两 种偏离情况:
• 偏离一;生长速度 的改变,生长改变 原有百分位(轨道) >2个主百分线(相 当于大于2SD);
• 偏离二:界值点以外的生长。
增加 中等 严重
肥胖的危害
• 脂肪过多,体重超重,心脏、肾脏、肝脏负担重; • 肥胖合并脂肪肝,血脂异常高,肝功能损害明显;(儿童
早期是可逆性病变)未及时治疗,可合并脂肪肝炎,肝硬 化; • 易出现呼吸道并发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哮喘、慢性 鼾病; • 与成人期疾病明显相关: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 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 脑血管疾病: • 运动减少,骨骼负重,易发生骨折。 • 社会和情绪问题
指标。 当BMI>同年龄、同性别的第95百
分位可诊断肥胖;第85~95百分位为 超重,并具有肥胖的风险。
WHO成年人BMI分级标准(1997)
分类
BMI(kg/m2)
发病危险
体重过低
<18.5
高(非肥胖相关疾病)
正常范围
18.5~24.9
平均水平
超重
≥25
肥胖前期
25~29.9
增加
Ⅰ度肥胖
30~34.9
可突然发生,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 不清,脉搏减弱,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但 无抽搐,若不及时诊治,可因呼吸麻痹而 死亡。
营养不良
低体重
体重/年龄
生lt;中位数-1SD <中位数-1SD <中位数-1SD
中度
≤中位数-2SD ≤中位数-2SD ≤中位数-2SD
重度
<中位数-3SD <中位数-3SD <中位数-3SD
PEM临床表现
消瘦型营养不良 (老头样) • 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 • 体重不增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继之体重下降,皮
下脂肪和肌肉逐渐减少或消失,久之可引起身长 不增,智力发育落后。 • 皮下脂肪减少的顺序为:最先是腹部,其次是躯 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部。 • 严重者皮肤皱缩松驰,头发干枯,反应淡漠,体 温低于正常,心率缓慢,呼吸浅表,全身肌张力 低下,腹部如舟状,食欲低下。
消瘦:
体重低于同身高、同性别儿童身高(长) 正常参考值的中位数(均值)减去两个 标准差(<—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 以下者。
<—2-3SD:中度
<-3SD:重度
• 1、低体重原因:
(1)身材矮小:儿童体重与身高的发育平 行,如家族性矮小。 (2)营养不良:如宫内营养不良,出生后 营养不良。
• (3)疾病因素:严重心肾疾病,慢性
• 体重过重:
体重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体重正常参 考值的中位数加两个标准差(>+2SD)或 超过第97百分位以上者。
矮身材(生长迟缓):
• 身高(长)小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身高 (长)正常参考值的中位数减去两个标准差 (<—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以下者。
• 高身材:
身高(长)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身高 (长)正常参考值的中位数加两个标准差 (>+2SD)或超过第97百分位以上者。
PEM并发症
营养性贫血 常伴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
胞性贫血或两者兼有。
微量营养素缺乏 维生素A缺乏最常见,还可伴维生素B、C、D
以及磷、镁、铜和硒缺乏,严重水肿型营养不良 中约有3/4患儿缺锌。
PEM并发症
感染 易患各种感染,特别是婴儿腹泻,常
为营养不良的诱因,又可加重营养不良, 形成恶性循环。 自发性低血糖
判断:
a) 身高标准体重:
WHO建议 评价10岁以下最好指标 标准体重:体重/身高第80百分位
≥20-29%为 轻度肥胖 ≥30-49%为 中度肥胖 ≥50% 为 重度肥胖
10岁以上不能用此方法
四、体格发育指标判断
1、身高标准体重
WHO推荐的方法之一,并认为是评价10岁以 下儿童肥胖的最好指标。
本法以身高为基准,采用同一身高人群的第 80百分位作为该身高人群的标准体重。 轻度肥胖:>标准体重20~29% 中度肥胖:>标准体重30~49% 重度肥胖:>标准体重50%
b) 体重指数 (BMI):
体重和身高平方的比值(kg/m 2) =体重(Kg)/(身高) 2 (m 2 )] 目前被国际上推荐为诊断肥胖的最有用
• 食物选择:体积大,饱腹感明显,热量低 的蔬菜来食品。
• 禁止采用禁食、饥饿或半饥饿疗法,禁止 短期快速减肥或减重。
一些基本的进食规矩或技巧:
• 多咀嚼,尽量慢吃; • 小口吃; • 不要“囫囵吞枣”; • 每一种食物都留一点点在盘里; • 取一小部分食物,把盛食物的碗留在厨房; • 进餐时习惯使用小碗小盘; • 在每吃一口之间放下勺子筷子; • 只在餐桌旁进食,决不在电视前或厨房里进食; • 每口食物至少要咀嚼3遍才咽下去; • 每次饭前30分钟喝一大杯水;
a) 常规筛查:儿科健康检查的一部分。进行 遗传和内分泌检查。
b) 控制儿童体重: 脂肪组织对血管的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
的早期表现。7岁以下儿童有超重或肥胖, 有高血压、高血脂,应降低体重或维持体 重不增。 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是最主要的。
膳食指导:
• 计算能量摄入,低热量、低脂肪、低糖、 高蛋白的饮食,供给优质蛋白。提供适量 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证儿童生长发育 所需营养。
平均长10-12厘米
2岁以后-青春期前
青春期 女10岁左右 男12岁左右
5-7厘米/年,否则为生长速度缓 慢
女:增长20-25厘米 男:增长25-30厘米
计算公式一: 2-12岁:身高(cm)=年龄(岁) ×7+77
计算公式二: 2-6岁:身高(cm)=年龄(岁) ×7+75 7-10岁:身高(cm)=年龄(岁) ×6+80
病因
• 摄入过多:过度喂养、含糖饮料或快餐等高热量 食物
• 活动过少 • 遗传和环境因素 • 父母肥胖:子代肥胖率70-80% • 双亲之一肥胖,尤其是母亲:子代肥胖率40% • 双亲正常:子代肥胖率10-14% • 出生体重:是肥胖的危险因素 • >4000克,儿童期1/3超重或肥胖 • 性别因素:国内男多于女,欧美国家:女多于男
肥胖的预防
• 健康教育:认识危害,改变不良的生活习 惯、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
• 重点人群预防: • 母亲孕期合理营养预防巨大儿出生;提倡
母乳喂养可降低婴幼儿超重发生 • 自幼建立良好饮食行为, • 定期体检,进行营养和生长监测 • 流调资料:4岁后儿童肥胖明显增加,预防
的重点是3-6岁。
肥胖的管理与干预
分为三类,符合上述一项即可诊断PEM
PEM治疗
① 治疗原发病 ② 纠正营养摄入不足:
• 能量、蛋白质补充,()必要时肠外营养, • 水电解质平衡 • 补充维生素 • 蛋白质合成促进:蛋白同化类固醇激素 • 支持治疗
• 二、体重过重:
体重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体重正常参 考值的中位数加两个标准差(>+2SD)或 超过第97百分位以上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