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2.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上节课白杨树已在我们头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对这一形象进行深入了解。
二、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勾画出白杨树的外部特征和作者由白杨树联想到的词语和句子。
明确:①笔直、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②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和意志。
2.从第4段中的“那”到第6段中的“这”,从第1段中的“赞美”到第9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
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三、品读感悟
1.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①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②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明确:①这一段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反问句:“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那种精神和意志?”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中的四个“难道”构成了排比句。
②改为陈述句后:“你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你应该想到……你应该联想到……你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
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
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语气更加肯定、强烈。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体会作者对共产党领导下西北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第2段“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扑入”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黄沙遍地。
为全
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写出了白杨树恶劣的生存条件。
3.第2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4.文章开篇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目的?
明确:都运用了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
开篇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渲染了粗犷、豪放的气势,属于正面烘托。
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们,从而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明确: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决心。
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
之情。
小结:作者通过象征,用白杨树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深入浅出、寄意深远。
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
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四、达标测试
见当堂达标题(二)
五、布置作业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①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②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生长环境烘托笔直
楠木对比向上
白杨树象征顽强精神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