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高二上期中考试

语文高二上期中考试

B、因为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这条河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结果。

D、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弗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军的好戏。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准确的一句是()A.还大自然以蓝天青山碧水是所有环保人士的共同心声,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温室效应、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持续加剧,使环境日益恶化。

B.各种与动物相关的疾病频繁爆发,促使人类实行反思:我们与这个星球上的各种动物到底是什么关系,该如何相处。

C.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总理引用这句名言意在说明:要想了解政策的得失,就必须深入民间调查。

D.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和地方对城市建设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是空前的。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小题。

(9分,每小题3分)从赵本山的《不差钱》说起王蒙事实上,赵本山已经成了近年央视春晚的台柱子之一。

他以大众化、尤其是农民化的语言、做派、幽默与“狡黠”,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鞭挞不正之风,追求诚实纯朴与人心深处的古道热肠,引起观众的普遍欢呼。

2009年春节晚会上他带着两个徒弟表演的小品《不差钱》,更凸现了年轻演员的才艺功夫,弘扬了东北地区“二人转”不拘一格的表演特色,含蓄地表达了来自基层所谓“土得掉渣”的文艺走上主流媒体,进入主流文艺生活、进入城市舞台的酸甜苦辣,以及相互整合交流的大趋势。

即使我知道在知识精英中不无对于小品与大众文艺的白眼,但人们已经无法不正视这个赵本山“现象”的意味深长,即以地道的东北土腔土调攀登央视文艺殿堂的连续成功。

赵本山将本来在某些人包括我本人心目中未必能登大雅之堂的喜剧小品提升到了骄人的水准。

正像金庸为武侠小说、张艺谋为大制作的奥运会开幕式文艺展演树立了后来人难以企及的标杆一样。

同时我们并不满足,我们有更高的与更多方面的期待。

我们需要的不但是文化的普及、热闹与和谐,我们还需要文化的巅峰、文化的巨人、文化的前瞻。

我们期待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新果实。

我们不但需要有模仿秀的天才,更需要提供原型、新型的创造者、发明者,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文化宗师。

我们希望得到笑料,更希望笑的背后有洞见式的深邃。

我们追求群众的喜闻乐见,我们还期盼对于群众的振聋发聩或者春风化雨或者洗涤启迪。

我们需要思想、需要艺术、需要想象力,需要应对挑战的勇气与本领,需要全面小康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树一帜的也是汲取了一切精神营养的哲学、伦理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苗头与思考,需要正视历史也正视现实,能够为今天的、乃至于明天的读者观众解惑释疑、能够带领读者观众探索真理消化真理的作家艺术家学者。

我们需要大众化,也需要化大众,就是说,我们期待全面的文化的繁荣与振兴,期待人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我们期待文化艺术巨匠的新人辈出,我们期待今天的文化艺术发展能够无愧于前人,同样也不会害怕后人的审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以前预言过“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现如今的文化生活格局,比较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大大的丰富多彩了。

我们当然会重视普及,重视民族民间,重视工厂农村连队,同时我们也必然会重视专家学者,重视大学与科研机构,叫做重视大众也重视小众,重视大众与小众沟通与互补。

以2009年春节文艺活动为例,在央视组织了春晚的同时,各种媒体文艺部门与文艺团体也分别组织了不同的春节文艺献礼。

它们同样不乏精彩,同样应该得到充足的注重与切磋。

我相信这样的共识会推动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大提升。

6.下列关于赵本山及其小品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A.赵本山的小品以农民化的风格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赢得所有观众的欢迎。

B.小品《不差钱》充分体现了年轻演员的才艺功夫,弘扬了东北地区“二人转”不拘一格的表演特色,含蓄地表达了来自基层所谓“土得掉渣”的文艺走上主流媒体的酸甜苦辣。

C.知识精英群体中很多人对小品这种文艺形式持不屑态度,但因为赵本山以地道的东北土腔土调连续进入央视文艺殿堂,他们不得不正视赵本山“现象”。

D.近年来,赵本山已经成为央视春晚的台柱子之一,他将喜剧小品提升到了最高的水准。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本文作者看来,我们期待文化艺术巨匠的新人辈出,是因为我们期待今天的文化艺术发展能够无愧于前人,同样也不会害怕后人的审视。

B.2009年春节各种媒体文艺部门与文艺团体分别组织的不同的春节文艺献礼与2009年央视春晚一样不乏精彩。

C.农民化的语言做派、幽默与“狡黠”,适合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鞭挞不正之风。

D.我们期待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新果实指的就是我们更需要的文化的巅峰、文化的巨人、文化的前瞻。

8.对原文信息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A.“赵本山现象”表明来自基层所谓“土得掉渣”的文艺也能成功走入主流媒体,进入主流文艺生活。

B.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在某种水准上实现了文化的普及、热闹和和谐。

C.金庸、张艺谋、赵本山都将本来未必能登大雅之堂的艺术提升到了后来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D.大众化的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沟通与互补中,能全面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

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

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宋初,加中书舍人。

开宝三年,知贡举。

五年,复知贡举。

昉之知贡举也,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

明年五月,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

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

”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太宗即位,加昉户部侍郎,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

时赵普、宋琪居相位久,求其能继之者,宿旧无逾于昉,遂命参知政事。

十一月,普出镇,防与琪俱拜平章事。

未几,加监修国史,复时政记先进御而后付有司,自昉议始也。

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

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

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

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

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诣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

”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

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

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

”昉始信之。

上由此益重昉。

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

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

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

”至道二年,昉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

赠司徒,谥文正。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台吏掖.之以出掖:鞭打B.而佖朔.望必诣昉朔:阴历每月初一C.是市.私恩也市:买卖,交易D.普寻.出镇寻:不久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昉“和厚多恕”的一组是()①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②雅厚张洎而薄张佖③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④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⑤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⑥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李昉本来是后汉朝官员,后来因为宰相冯道的推荐,得以和吕端一同在弘文馆当值,做一些修撰的工作。

B.李昉为官小心谨慎,不肯轻易说人坏话,也不愿自作主张,因而没有什么显赫的政绩,后因摔倒而去世。

C.李昉在主持贡生考试时,同乡武济川对答失常,李昉所以被贬官为太常少卿,后来又恢复到中书舍人一职。

D.李昉在担任中书时,对那些前来求官的人一律都严词拒绝,自己绝不会提拔任用官员,而是让皇上定夺。

第II卷(非选择题)117分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1分)12.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

(每空1分,共6分)(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现而独悲?,(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1)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

(3分)译文:(2)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防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

(4分)译文: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兰溪舟中韩淲雨湿西风水面烟。

一巾华发上溪船。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①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

避人鸥鹭更翩翩。

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

(4分)(2).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

(4分)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反笔舐犊顾城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禁笑了,果然有层薄尘。

她一笔一笔画下去,敲着让他看。

深秋的刮风天,两道车窗都关得严严的。

“票在上衣口袋里”“吃东西”“晚上冷”“中途别下车”“常喝水”——下边写满了,就踮起脚,使劲儿地写在上边:“第一次出门,请协助!”她点着字,指着他,再向坐在他两边的人做手势,表情幅度很大,无声地说着,也不管那些瞄她一眼的人古怪的神情。

终于列车即将启动,她焦急起来,在自己左胸前画方块,挤在边角写:“地址”,他明白这是第好多次地告诉他地址在他的左上口袋里。

他点头,她还不依,要他拿出来给她看,他拿出展开,又让她清楚地看着他平整地放了回去。

火车启动了,她的手臂举得高得惊人,写“回来”,“来”的最后一笔,一下拉长了。

他看着她快步走起来,在棕色的人群里,她花白的头发微微起伏。

站台一晃就过去了,他知道她会站在尽头,任凭黄昏到来。

几道灰墙过去,依旧灿烂的阳光就洒到了大片的田野上;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然响起,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

这是他小时候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老唱。

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穿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

后来“文革”了,不时地他还听她哼起。

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连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嘎的独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