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学案《行路难》【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生于中亚碎叶城,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背景探秘】他是天宝初供奉翰林,因受权贵谗害,仅一年便离开了长安。
此诗即为志不得申,辞官放浪江湖而作。
主要通过咏世路之艰难,抒“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情怀。
【资料链接】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所作的在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
(5)(6):道路难行用比喻(7)(8):满怀希望用典彷徨(9)(10):现实缈茫反复、设问(11)(12)(13)(14):乐观向上用典,抒情乐观【主题思想】全诗表现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自信。
【品味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语出自〈宋书宗悫传〉,宗悫的叔父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意乘长风破万里浪。
”后人用“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挂满风帆横渡沧海。
这两句表现诗人对前程充满信心。
【文章特色】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驰骋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人名片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并称为“韩柳”。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有《昌黎先生集》。
二、诗词故事韩愈与叩齿庵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惊骇。
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
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
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两颗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而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有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高深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取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这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三、文题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
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该诗有杜甫诗“沉郁顿挫”之风。
首联直写被贬原因,语中无怨悔之意。
颔联申述忠而获罪的愤慨。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交待后事,沉痛,凄楚难言。
二、悟读,诗情画境高山流水,大气磅礴;英雄失路,豪情不减。
悲情发乎胸襟,壮志凌于云端!一封奏折,何其殷勤;满腔忠诚,何其恳切;妙笔生花,何其动人!实指望“圣明”回心转意,不料想天子怒不可遏。
虽说“残喘”之年,不足挂齿,“衰朽”之躯,无须顾惜,然而弊政不除,心何以安?“圣明”蒙蔽,臣何以忠?忠心反被君心弃,从此谁敢再谏君?天高“九重”,如“云横秦岭”;路远“八千”,偏“雪拥蓝关”。
大祸临头,祸及全家;远行凭马,马却踟蹰!唉,有什么办法呢?王命在身,身不由己!侄孙韩湘远道而来,应该是心知而肚明。
瘴江的水可能是断魂水,乃叔的忠骨可能要长埋于瘴江之畔了。
三、品读,鉴赏评析1.诗的首联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朝奏”到“夕贬”而且是“路八千”,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①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
②说明皇上对韩愈反对迎佛骨入宫这件事极为反感,处罚相当迅速。
2.颔联中“肯将衰朽惜残年”,应怎样理解?答案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3.有人认为颈联是在写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答案不单单是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4.清人纪昀认为该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请结合该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
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故读起来不觉得衰飒。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①[唐]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写于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
(1)首联写景突出景物的什么特征?答案春山明净,春水空阔,人烟稀少,荒僻冷落。
(2)颔联写“筼筜”、“踯躅”,用了一个“竞”字,一个“闲”字,仔细体会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案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一个“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一个“闲”字则把羊踯躅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
(3)末句表面写诗人读了张十一的诗后霜毛陡然增加,联系全诗,分析诗人霜毛增加的原因。
答案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秋,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
永乐进士。
任监察御吏,河南山西巡抚,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
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敌军。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诬以“谋逆罪”杀之。
【背景探秘】于谦少年时代,就以“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
”的诗句抒发过自己的襟怀。
之后历任官职,都为百姓办实事,百姓视他为当代的“包公”,称他为“于龙图”。
他的清廉刚正也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为证。
于谦的一生,诚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诗作“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毕生的心力、年华化作了熊熊的炭火,发散着光和热。
骨气、灵魂经受烈火的考验,在天地间留下一片清白。
于谦的诗,汲取了历史对于自己时代的要求。
时代的要求,蕴藏在万千百姓的愿望里。
【资料链接】首联:开门见山,直点煤炭托物颔联:带来温暖,冲破黑暗颈联:揭其寓意,自我牺牲言志尾联:表现自己,为国效忠【主题思想】全文作者以煤炭自喻,通过写煤炭的“意最深”“春浩浩”等表达出作者至死也要出山为国家出力的坚贞不变的决心。
【品味赏析】“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这两句是该诗的名句,第一句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
第二句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显示了大手笔的大气势,生动地写出了煤炭的作用。
【文章特色】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在写物中巧妙结合着咏怀,表达了于谦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
诗歌还蕴藉体现了于谦清正廉洁的品行,政绩卓著的才华。
通篇寄托深远,而语言质朴明畅,无疑是于谦的力作。
【背景探秘】李煜的《虞美人》,最为人们所熟知。
相传:七夕之夜,他命题伎唱此词,为宋太宗得知,立即赐酒,派人送去,将他毒死了。
此词了就成了他的绝笔之作。
由皇帝而为阶下囚,该是怎样的心情?词一开始就告诉了读者:“春花秋月”,年复一年,屈辱的日月,何时了结?他不敢往前看,往前想,他怕愁苦如蛇,把灵魂缠得更紧!他不由得想起“故国”的“往事”来,却又忍受不了,发出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哀叹——那华美的宫殿还应依旧吧?那些如花似月的宫女们,一定因国亡家破而红颜消退了。
忆“故国”是愁,追往事是愁,愁无尽,愁悠悠,无以自拔。
若问心头愁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穷无尽。
此词是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的绝望的哀鸣。
【资料链接】花月无休尽往事短暂对比昨夜又东风不堪回首对比抒亡国之恨,抒愁绪满怀栏砌犹在只是朱颜改比喻问有几多愁似水东流【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屈辱日子中对“故国“往事和宫殿破落的回想,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无限怀念之情。
【品味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文章特色】全词以问起,以答语。
由问天、问人而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此外此词还很好的运用了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还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背景探秘】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