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备课组评课记录
4月15日,教研活动在音乐教室进行。
内容是陆艳老师教授小学一年级《摇篮》,参加人员音乐教师。
老师们听课认真,讨论深入活泼,收到良好效果。
一、评课记录
综合陆老师自己的教学反思及大家研讨交流的内容,记录如下:
陆老师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准备、演唱等基本功、教态等比较认真和扎实,表现出了驾驭课堂教学的潜力。
本课授课环节清晰,轻松朴实。
小学低年段欣赏课教学不好把握,郭老师运用聆听、体验、模仿、实践演唱、绘画、表述等多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摇篮》歌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建议:
1、孩子们和父母的理解交融的情感体验还不够饱满,很多环节也不够深入,这点需要以后加强。
2、关注音乐课堂生成性的现象,学生再回答“喜欢那种教育方式”时,不同的回答如果和教师预期不一致,要引导,教学细节还可以再全面严谨些。
3、可否适当创设情景,比如师生可以扮演宝宝和妈妈,生生可以扮演宝宝和妈妈等等,这样拉近孩子与教师,与欣赏音乐表达主题的距离。
4、学生欣赏音乐表达多种感受的方式还可以再贴近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可以分组表演,可以站起来用脚、用手、用任何部位来打击节奏,演唱歌词。
不能因为学生的表现不好,而放弃释放学生本能,激发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可能。
5、当歌曲学会后,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和交流,深入理解音乐本质,升华学生理解音乐的情感。
总的来说,陆老师在课堂教学表现中表现是不错的,专业能力强,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完整,教学目标准确,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都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研讨课例每个教学素材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针对性的环节,“同一课题可以有百种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二、活动成果
1.营造了教研活动良好氛围,为今后规范教研活动做引导。
2.明确了听课、评课等的一系列概念、内容、形式及其重要性。
三、活动反思
1.克服一切困难,在别人为你创造的机会中参与活动。
2.增强非上课教师与非主讲教师的活动意识。
3.抓住活动精髓高效快速反思。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课内容
评价
内容
教师教学行为表现
学生学习行为表现
教学目标
达成情况
1.教学目标
(评价意见)
教学目标制订的是否全面、具体、适宜。
全面: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
具体: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教法学法有操作要求。
适宜: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1.自主性: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热情饱满,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能够和音乐作品产生共鸣。
2.合作探究性:老师、同学之间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共同合作。
3.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要关注课堂上重要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2.处理教材
(评价意见)
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能否深入挖掘音乐作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唤起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3.教学程序
(评价意见)
1.教学思路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来设计。
一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
二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
三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
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
2.课堂结构安排: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
一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看教师讲与学生练的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二看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时间分配,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三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4.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价意见)
包括教师“教”的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统一。
(1)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注重看课堂上音乐训练活动的设计、看创新能力的培养、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师还要适时、适当运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教学基本功
(评价意见)
(1)看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
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2)看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3)看示范:看教师的范唱、舞蹈、伴奏是否到位。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6.教学效果
(评价意见)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三维目标达成。
三是有效利用3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教学建议
《数蛤蟆》
整节课上的气氛活跃和轻松,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氛围里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
学习了这首歌曲后,学生更加明白了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对待破坏大自然的人和事应该怎样去处理等等。
在教唱过程中,可以将歌曲有难度的几句着重教唱。
比如:蛤蟆不吃水,荷儿梅子兮等。
这两句不容易唱清楚,必须多加练习。
在做游戏的环节中,可以先让学生按节奏念儿歌,然后再配上“GA ZI”的声音。
还可以让学生回家问问爷爷奶奶,请他们回忆小时候所唱的童谣。
可以鼓励学生收集童谣,开阔音乐视野,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快乐的孩子爱歌唱》
老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地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注意挖掘教材的旋律美、节奏美。
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中,学生初步唱出了歌曲中第一部分要唱得欢快,第二部分要唱得比较抒情。
老师启发学生加入动作表演,学生作手捧桔子状,使学生在扮演角色中增强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
《在农场里》
1、教师动情的演唱,生动、有趣的讲解,各种各样的音乐乐器,为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发挥了主导作用。
来源:(/s/blog_5ef93c060100dsj8.html) - 五篇音乐课评课稿_wathongweiwang_新浪博客
2、“态度决定成败,细节铸就成功,创新意味辉煌。
”这三句话,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牢记的。
孙老师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已体现出季老师的不懈努力和优良的音乐基本功。
相信她今后会更出色。
《其多列》
1、在学习歌曲之前就先让学生感受了哈尼族的民族特点和音乐风格,有利于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活动的开展,有机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将哈尼族语言、广东话、英语相互拓展,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来理解“其多列”一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课堂的灵活性。
3、在学习“上山砍竹筒”一句时,及时向环境保护进行拓展,通过学生的述说和理解,再加以表演,使学生自身感知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老师讲到:“将这些环保知识回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更是本课向生活拓展的一个很好地体现。
4、在学习第二段歌词向音乐内部(高低、强弱、快慢、音色)的拓展及用小竹叶根据旋律线边划边唱,使学生初步感受了音乐的四大要素和旋律线地进行,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提供了有机的养分。
5、本课最后的总结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的,说的、唱的、律动的、表现的都来自于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原则。
《甜甜的咧》评课
在这节音乐课后,让我受益非浅。
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
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