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一、先秦诸子阶段(前770——前221年)(一)儒家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孟子,第三是荀子。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人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一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中庸》和《大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立出来,跟《论语》和《孟子》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子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大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一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尔雅》,合称“十二经”。
到了宋代,《孟子》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十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十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文集)《尔雅》《孟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儒家经典又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是为经书《春秋》而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子》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一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用,堪称中国传统的官方学说。
现在还有人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八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弟子们自创门派,教授自己的学说。
其中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二)墨家墨家是先秦诸子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派别。
其创始人墨子(约前480年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的思想家,本名翟,鲁国人(或说宋国人)。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做过大夫(相当于司局长或省里的厅长)。
墨子精通手工艺,由此可见他不仅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
据说他曾经用木头做了一个“木鸢”(有人把“木鸢”解释为全世界最早的飞机),在空中飞了三天三夜都没有掉落。
他还擅长筑城防守技术,当时每个国家的首都或者大城市都要筑城墙。
而构筑城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既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高深的建筑艺术。
和平时期,城墙要让外头的人们能够顺利地进来;战争时期,又要能御敌防守。
《墨子》里有很多篇幅讲的就是怎么去筑城,可以说墨子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始祖之一。
他的弟子把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21篇。
墨子曾经师从儒学,非常崇拜尧、舜、禹,刻苦学习儒家典籍。
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弃儒学,形成墨家学派。
墨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其学生整理的《墨子》一书中。
西汉刘向收录71篇,现存53篇。
墨子的主要思想概括起来有十点:第一,兼爱。
基督教也呼吁兼爱,任何宗教看上去都呼吁兼爱,问题是呼吁归呼吁,等碰到异教徒的时候它们就不这么想了。
墨家主张要兼爱,就是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第二,非攻。
非攻不是完全反对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
非攻就是否定进攻,即不要主动去打别人;但是别人要来打你,你当然要自卫,要不然为什么要写21篇《城守》呢?第三,尚贤。
墨子主张以贤能来区别有识之士,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第四,尚同。
墨子推崇上下同心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而不是你想你的、我想我的。
所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先秦的思想家们很多也有这个思想。
第五,天志。
就是要掌握自然规律。
第六,明鬼。
鬼就是前人。
明鬼,就是要明白前人的东西,就是要尊重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第七,非乐。
墨子特别不喜欢儒家的烦琐礼乐。
儒家崇尚周礼,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行什么样的礼仪,什么等级的人应该听什么音乐,都进行了特别详细的规定。
非乐就是要摆脱区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编钟制造和演奏。
这简直就是跟儒家对着干。
第八,节用。
即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
所以墨家的人每天都参加劳动,拒绝奢侈享乐之风。
第九,节葬。
就是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第十,非命。
就是不相信天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以对比一下,儒家说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告诉人们要相信天命。
在这一点上,墨家也是跟儒家对着干的。
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节用和尚贤,也就是我们要互相爱护,要节约,同时要以贤能来拔擢任用人才,而不是世袭贵族地位或者用钱买官。
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来说,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墨子死后,“墨离为三”,分为了三个别派。
(三)道家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有人说他通过相对主义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其实我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但是我们可以立此存照。
我个人认为,若论中华文明的原创性和中华文明对世界哲学的贡献,道家是大于儒家的。
儒家实际上是一种关于国家治理的学术,也就是伦理学。
什么叫伦理学?伦理学就告诉你怎么做才是对的,就是要明确什么是善。
而道家则是真正的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原创的哲学。
(四)法家法家先驱为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
奠基人也就是最后使之成为完整学说的是战国时期的李俚、商鞅和申不害等人。
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前475年前221年)。
他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同时,他兼收并蓄,部分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自成一派。
韩非,战国后期的韩国王族,口吃、不善言辞,可是非常善于写作。
韩非的学说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攻击儒家的“仁爱”思想,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推崇君权神授。
反对复古,就是不要厚古薄今,不要觉得古代啥都好,今天不好。
他一说君权神授,皇帝肯定都喜欢听他说这个话,所以后来韩非的学说红极一时。
韩非写作勤奋,主要著作为《韩非子》,有55篇,约10万字,其中有很多名篇,如《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
秦始皇看了《韩非子》后,非常喜欢。
听说韩非是韩国人,就动用大兵攻打韩国,索要韩非。
韩王就派韩非去秦国求和,秦始皇就把韩非留下来并准备重用。
秦始皇的宰相李斯是韩非的同学,李斯知道韩非有多么厉害,觉得韩非一来秦国,自己宰相的位置可能就坐不稳。
所以李斯经常向秦始皇进谗言,说韩非一心一意向着韩国,老劝你别打韩国而去打别的国家,等你跟别的国家打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韩国一出兵,不是把秦国就占了嘛,所以韩非是个奸细。
秦始皇听信了李斯的谗言,最后将韩非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虽然韩非因李斯陷害而死于非命,但是秦国采用了韩非学说,最终一统天下。
(五)名家名家也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以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而著名,代表人物是惠施(约前370年前310年)和公孙龙(约前325年前250年)。
这两个人后来都出现在道家著作中。
惠施是战国中期宋国人,后来成了庄子著作中的反面典型。
比如在《庄子》中,惠施跟庄子讨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的著作叫《公孙龙子》。
名家讨论的名和实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讨论概念是怎么组成的,也就是追究这个概念和那个概念为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很枯燥,实际上却很有意思。
(六)其他学派除此之外,先秦诸子还包括阴阳家、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等学派。
因为有一些人哪一派都不算,后来为了方便,就将他们归到一个门类,叫杂家。
先秦诸子时期是辉煌灿烂的。
我认为只有古希腊哲学才可以跟先秦诸子的思想相比,古罗马哲学都不行。
先秦诸子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层出不穷、百舸争流,真是蔚为壮观。
很可惜的是后来没有延续下来。
中华民族的文明,绝大部分都可以归根到先秦诸子。
二、两汉经学阶段(前206年——220年)秦王朝用法家思想多,以至于秦始皇后来焚书坑儒。
汉朝(前206年220年)建立以后,一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成为使儒家思想变成国家学术的最重要时代。
因此,继先秦诸子之后,中国哲学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即两汉经学阶段。
两汉经学是以先秦儒家思想为经典发展起来的经院哲学体系,主要思想是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两汉经学代表人物是西汉的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
(一)董仲舒董仲舒认为,天与人相互感应,因为天与人皆有阴阳。
阴阳消长的原因,在于五行的“相生”和“相胜”。
阳体现天的恩德,阴体现天的刑罚,天“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春秋繁露?基义》)。
董仲舒根据“天人感应”说,认为祥瑞或灾异是上天对皇帝的希望或谴责。
按照他的学说,如果哪里出现了祥瑞,那就是上天对皇帝的表扬;如果哪里发生了大洪水或者下了大暴雨,刮了龙卷风,皇帝则是要下“罪己诏”的就是说皇帝当得不够好,招致上天警告、处罚,所以皇帝要对自己责罪并诏告天下。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论认为,皇帝就是上天的儿子,是上天派他来统治天下的,所以后来皇帝就叫天子。
在儒家人物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比孟子还厉害,因为没有董仲舒,就不会有汉朝的“独尊儒术”这一历史大事。
董仲舒还提出“性情”说,认为性是先天的素质,包括贪仁或者善恶,情是“人欲”;性和情是不一样的,性是先天的,情是后天的。
他认为,人性中包含了很多的善。
既然人生下来是善的,怎么会有人变成恶人,怎么会有罪犯呢?董仲舒说,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天生的善要变成现实的善,还需要严格的修炼。
这种修炼必须遵照“三纲五常”进行,这种善才能够修炼成功。
“三纲”就是君臣、父子、夫妻的主从关系,即君是臣的纲,父是子的纲,夫是妻的纲。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将这“五常”立为全体中国人修身正己的道德要求。
从孔子、孟子开始,儒家的理想就是要给社会设定一套道德规范,就是说你怎么做才算对,你怎样才是一个好人,你怎样才是善。
董仲舒给这个理想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操作模式,这就是“三纲五常”。
夫为妻纲,就是说当老婆的必须要老公的话,听老公话的老婆就是好老婆,不听老公话的老婆就不是好老婆。
“三纲五常”为封建社会树立了一整套社会道德规范。
君为臣纲,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为子纲,就是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你这个当大臣的,如果皇帝让你死,你马上就得死,要不然你就属于坏人;你马上死了就是好人,虽然你死了,但是你是好人。
今天听起来这很愚蠢吧,但是那个时候的人就是这么想的。
对于皇帝来说,当然是太好了:我的大臣要都这么想的话,这事不就好办了嘛,工作就好做了,队伍就好带了。
所以皇帝理所当然就支持“三纲五常”。
董仲舒还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