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8诗歌鉴赏之描述画面【典例分析】例:【2021•广西贵港•中考真题】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宛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答案】示例: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详解】本题考查画面的描述。
从全诗来看,这两句是颈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社” 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
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到宋代还很盛行。
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描绘时,箫鼓应理解为吹箫打鼓;古风,应理解为古代风气。
其余的,以文言翻译的方式对待,即可。
例.【2021•广东广州•中考真题]考查对诗文画面的理解。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描绘画面时要抓住“山” “水” “柳” “花,,“小路” “村落”几个意象,展开合理的想像,描绘诗人街在山野村落间的情形作答。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
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若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告诉人们:人们在困境中不要悲观失望,要乐观地去面对,就会有新的转机出现。
据此理解概括分析作答。
7.12021・湖南湘西•中考真题】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国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分析】本题考查描绘画面。
解答此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加入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古道西风瘦马”意思是古老的道路上,瑟瑟的秋风中,走来一匹瘦马。
示例:在荒凉的千年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阵阵瑟瑟的西风中孤独而行。
8.12021•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菜葭杨柳似汀洲①。
溪②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③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④莫问当年事⑤,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①汀洲:水中的小洲。
②溪:这里指咸阳城南的磷溪。
下文的“阁”指城西的慈福寺。
③芜:丛生的杂草。
④行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⑤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颔联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诗歌萧条苍凉的意境?【答案】云、落日、山雨、风。
(答对其中三个即可)【分析】考查诗中意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中“溪”指礴溪,“阁”指慈福寺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磷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
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乂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云起日沉,雨来风满,云、落日、山雨、风等四个意象营造了诗歌萧条苍凉的意境。
9.12021・四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种松宋荤一片青葱色,移来历万峰。
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
日瘦阴还薄①,风多响自重。
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②?【注】①日瘦阴还薄:阳光暗淡,阴云迫近。
②大夫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遇暴风雨,避雨松树下,封松树为“五大夫”。
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答案】在微弱的阳光照耀下,松树上数条横生的枝干显得更加优雅,寒风吹过,树枝摇曳,引来云鹤与之相伴,而那些独生的树干枝枝刚劲有力,好似腾空的苍龙。
【分析】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
描写画面题,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
句子大意是“数条枝干引来云鹤相伴,独生的树干已经长得遒劲似龙了”。
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及特点发挥想象,句子中的意象有“枝干”“云鹤” “孤干”等,其特点是横生的枝干摇曳生姿,引来云鹤相伴,“孤干”则苍劲有力,像腾飞的苍龙,联系上下句加上背景“日光微照”“寒风吹过”,构成一幅画面。
10.【2021・湖南娄底•中考真题】晨登衡岳祝融峰①谭嗣同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籀②。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③。
【注】①选自《谭嗣同全集》,此诗为光绪十七年(1891年)诗人登临南岳主峰祝融峰而作。
②日初籀:旭日初升,若黄金熔化。
③起龙:使龙腾起而行雨。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描绘了一幅太阳刚刚东升的美好景象。
天地好像突然沉落,星星全部在夜幕上消失,天竟然跃动起来,东方呈现出金子熔化般的灿烂辉煌。
【分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籀”的意思是:大地好像突然沉落,星星全部在夜幕上消失,天边竟然跃动起来,东方呈现出金子熔化般的灿烂辉煌,那是太阳刚刚东升的美好景象。
作答时要抓住“大地”“星星”“天空” “太阳”几个意象,描绘了一幅太阳刚刚东升的美好景象。
11.12021・贵州黔西•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概括作答。
【答案】描写了梁园日暮的萧条之景和庭树繁花盛开的艳丽之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画面的概括和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的一、二句描写了梁园之中夕阳己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这是一幅梁园日暮的萧条之景。
诗的三、四句是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描绘了一幅庭树繁花盛开的艳丽之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描绘了泰山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描述画面的能力。
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的内容,语言要生动形象。
注意诗句中精彩的字词,由于山高,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描绘了泰山山南山北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
【易错点快攻】【易错点详解】诗歌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诗歌情感的抒发往往是建立在景物描绘的基础之上。
因此理解诗歌描绘的景物特征,把握诗歌画面的特点,是比较重要的一种题型。
也是学生易失分的题型之一0【对策】阅读方法解密:(1)景物特点概括法:首先要整体感知写景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从诗句中找出能突出表现所写景物特点的关键词,结合关键词来概括。
(2)诗歌意境品味法:品析诗歌意境,应注意“景、境、情”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即要求答出“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什么情感”。
一般分为三步:①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强化训练】1.12021•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答案】示例:屋檐上的一双双鸟雀,不知什么时候竟然飞落下来,在书案上旁若无人地行走。
【分析】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回答本题,需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瓦雀、书案”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示例:宁静的书房,似是无人。
不知何时,几只麻雀悄悄飞落,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案上。
【译文】双双鸟雀飞落,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
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
2.12021・湖南湘潭•中考真题】古代诗歌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洁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浪如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答案】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
在通往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是集合到这里接受检阅。
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的兽群。
3.12021•湖北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题大洪山①(唐)杨连随州西南多群峰,争高竞秀无终穷。
众山迤通渐行远,始见独尊惟大洪。
(乙)题大洪山(宋)黄载地当平旷易为山,故得崔嵬②汉沔③间。
云雾涌来无下界,楼台浮起在中天。
开窗时见雷霆出,隐几闲看日月还。
更有钟声最堪恨,南风时到八陵④边。
(注释)①大洪山:湖北随州境内。
②崔嵬:高大。
③汉沔:汉水。
④八陵:河南巩义境内。
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外,均葬于此,统称“七帝八陵”。
想象(甲)(乙)二诗描绘的画面,你认为哪首诗意境更美?请将这首诗的意境描述出来。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甲】诗意境更美。
甲诗侧重远景的描绘,画面中曲折连绵的群山争高斗秀, 大洪山则霸气地矗立在层峦叠嶂之中,衬托出大洪山的巍峨秀美。
(意近即可)示例二:我认为【乙】诗意境更美。
乙诗重在细节(近景)的刻画,由下及上,平旷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大洪山直插云霄,山上云雾缭绕中的楼台,近在窗边的雷霆,若隐若现的日月以及寺庙里的大钟,无不彰显出大洪山的高大。
(意近即可)【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