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论期末复习重点资料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论期末复习重点资料

小学课程论绪论一、课程研究的目的1.贯彻国家的教育法规。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6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3.为了切实实现课程现代化。

4.为了探求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

二、课程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实验法。

“八年研究”2.比较分析法。

对课程进行国际比较3.文献资料法。

第一章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一、课程的概念中国“课程”,唐宋年间,孔颖达,《诗经·小雅·小弁》朱熹《朱子全书·论学》东欧前苏联,常用“教学内容”、“教程”,不常用“课程”西方国家“跑道”逐渐转变为专业术语,常用“学程”。

斯宾塞最早使用“课程”。

国外:①课程是学习方案②课程是具体的学习内容③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④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国内:①李秉德《教学论》中课程的定义②王策三《教学论稿》③吴文侃《比较教学论》④廖哲勋《课程新论》⑤钟启全《课程与教学概论》※课程的定义:广义:课程是指导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

二、课程的本质1.课程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

2.课程是科技文化发展和人类经验的结晶。

3.课程是社会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

4.课程是学生在自我定位基础上的自主选择。

三、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课程:①正式课程:正式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并通过正规教育教学实施的课程。

它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其中学科课程又包括分科性学科课程(简称分科课程)和综合性学科课程(简称综合课程)。

②潜在课程课程:①必修课程②选修课程(一)分科课程概念:是根据科学发展水平以及学校发展目标和一定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征,从各门学科中选取一定内容,组成各门学科,以科目为中心,各自独立的加以设计的课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优点:1.以各门学科的体系为依据加以设计。

2.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能使学生以最简约的方式掌握人类千百来年积累的文化成果。

不足:1.科目分化过细造成学科间相互分隔,不利于学生从基本上认识外部世界,也影响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分科课程过分关注学科的逻辑体系,课程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利于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不利于吸纳新的科学成果,尤其是综合性学科的有关内容。

(二)综合课程1.概念:综合课程是由相邻或相近的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综合特性的学科课程。

2.优点:①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内在联系,使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③有利于减少课程设置中的分科数目,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缺点:①不可能像分科课程那样,让学生深入到各学科进行系统学习。

②教科书的编写也难于找到一个能将有关学科真正融合于一体的科学框架。

③教师要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也需要有更多的知识。

(三)活动课程概念:是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本学习活动方式,以学习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四)潜在课程概念: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潜移默化地以内隐的方式所获得的教育性影响。

(五)选修课限选课必选课※四、两种经典理论和分歧(一)学科课程论1.基本主张①教育为生活做准备。

②课程应以前人积累的理论和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

③课程应分科设置,重视学科的逻辑顺序。

④课程应首先关注学习的结果。

(二)活动课程论1.主要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课程的基本内容应是个体的直接经验而非书本知识③强调综合学习,重视心理顺序④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三)分歧课程应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还是应以经验为中心,这是两者根本区别。

第二节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一、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二、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三、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四、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五、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第三节学习课程论的基本方法一、掌握基本结构,了解前沿动态,明确探索空间基础性、单纯性、生成性二、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互动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第二章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第一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含义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最基本的依据)2.当代生活的需要①经济全球化②文化多样性⑤社会信息化3.学科发展的需要①充分考虑学科知识传递和发展需要自然科学主要是“描述性知识“社会科学主要是“规范性知识“人文科学主要是“反思性知识“②学科专家的建议4.生态平衡的需要(课程论的重要发展)三、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1.普遍性目标特点:①普遍性②模糊性优点:适用范围广,灵活性强。

缺点:随意性强,不易检测。

2.行为性目标特点:精确、具体、可操作缺点:是预设的,容易忽视课程生成性目标。

更多的关注行为结果的变化。

过分强调可测性。

3.生成性目标特点:生成性。

教师的专业敏感性(关键)。

优点:为学生自由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

缺点:过于理想化。

4.表现性目标特点:个性化,创新性,开放性倡导者:美。

艾斯纳:-教学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①系统阐述实验性的目标阶段②明确优先的课程目标③判断学生达到某一种课程目标的可能性④根据目标优化程度的顺序制定课程计划第二节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的含义※【名词解释】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语言、行为、习惯的总和。

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具有选择性特征:最有价值、最基本、最需要的经验社会生产规范科学知识活动技能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课程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填空】世界上最早的课程内容是原始社会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诸项内容。

二、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①被动适应论博比特成人生活②主动适应论③超越论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①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②确立学习者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③关注学习者的社会生活经验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注重基础性①系统知识基础②一般学习能力基础,即组织学习和查找资料的能力③方法的基础,即探索方法和学习方法④使用工具的基础,即手工工具盒计算机使用操作的能力⑤做人的基础,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明习惯⑥艺术鉴赏的基础,即鉴赏力和艺术方面的技能⑦健身的基础,即身心健康的知识、能力、习惯2.贴近生活3.尊重学生经验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四、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1.选择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①基础性原则②用代性原则③实用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2.小学语文3.小学数学第三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第一节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含义1.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2.教学课程实施:实施课程计划课程编制:课程计划实施的整个过程,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设计:指课程计划的制定课程采用是进入课程实施的第一环节,是做出课程决策的环节。

改革新课程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反馈诊断修正※课程实施概念:课程实施是课程编制的重要环节,是验证和发展课程的重要形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阶段和有机组成部分。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2.课程实施的适应取向课程制定者与课程实施者相互协调的过程①局部适应②相互适应③修正型改革3.创生取向教师和学生具有创造性教师充当了课程开发的角色4.得过且过取向三、课程实施的策略1.自下而上策略从国家和地方机构发起2.自下而上策略3.自中而上策略四、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1.课程实施和教学的关系①课程实施就是教学②课程领域不是教学领域的一部分,而教学是课程领域的一部分③课程实施有赖于教学考:为什么说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1)是由教学的地位和无可代替性决定的(2)是由课程实施的目的和学生发展的复杂性决定的(3)是由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和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①必须经过教师备课时的选择和过滤②学生上课时的理解和体验五、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①实用性②明确性③相对优越性2.课程变革的民主化程度3.教师培训4.评价的配套改革【2.3.4为内部因素】5.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政府、新闻媒体、社区、社会团体、家长等第二节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含义西方:①【美】泰勒教育目标为中心②克龙巴赫、斯塔弗尔比姆改进教育决策③课程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我国:课程编制的各个环节、各个因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概念:课程评价就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编制过程、课程计划和课程效果作出价值评判的过程。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1.导向规范功能2.诊断鉴定功能3.激励改进功能三、课程评价的类型1.按课程评价的不同目的: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工作性评价2. 按课程评价的不同主体:自评价,他评价3. 按课程评价的不同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4. 按课程评价的不同方法:定量评价、定性评价5. 按课程评价的不同对象和任务:单项评价、综合评价四、课程评价的过程和阶段1.确定评价目的与对象2.分析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准则和指标3.搜集评价资料4.处理分析资料:逻辑分析,统计分析5.做出判断,报告结果五、课程评价的对象1.课程计划的评价①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评价②课程目标的评价③课程设置的评价④课程基础建设评价2.对教学大纲的评价①学科教学目标的评价②学科内容的评价3.对教科书的评价①课文内容材料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之间的一致性评价②课文内容材料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评价③课文内容的继承性与时代性的评价④课文内容材料与发展学生迁移能力的关系的评价⑤课文内容组织的合理性评价⑥课文内容材料及组织形式对学生适宜性评价※第四章课程的历史演进第一节课程的历史发展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学校课程的源头二、学校课程的诞生前提条件:学校诞生时间:原始社会末期“成均之学”→乐教“虞庠之学”→孝三、古代学校课程(指从学校诞生之日算起到17、18世纪,我国延续到19世纪末)1.奴隶社会的学校课程教育目的:把奴隶主子弟培养成掌权者(1)我国:周:“六艺”、“六书”——诗、书、礼、易、乐(失传)、春秋→兴经“六书”是中国第一套比较完善的教科书《诗经》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尚书》我国最早的历史资料汇编《礼记》古代各种规章制度《周易》/《易经》占卜的书《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三艺”—起源于雅典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艺”----柏拉图提出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均衡发展奴隶社会课程优点:①比较符合人的全面发展②缺少职业训练学科脱离生产劳动2.封建社会的学校课程西汉时期的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算经、医经、律经※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大学》+《中庸》=朱熹《礼记》)“三百千千”---千家诗(2)四书五经那些著作成为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导教材的条件:①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为这些课程的生存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