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为什么要学习课程与教学论(26)(简)答;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价值和策略,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要求。
2、怎样学习课程与教学论(26)(简)答:学好这一门科目,需要掌握好学科基本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
第二章1、什么是课程(56)(名)答:课程就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哪些(56)(简或填)答:社会,儿童和知识是影响课程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和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是直接制约课程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了解我国和西方古代学校课程(41)(选)答:我国:“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千家书》西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算术,音乐,几何,天文。
第三章1、课程目标的涵义(61)(名)答: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2、课程目标的取向(62)(填)答: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形式取向:1普遍性目标2行为性目标3生成性目标4表现型目标。
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67)(填)答: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4、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72)(填)答:1注重基础性2贴近社会生活3尊重学生经验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5、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一)、(二)(78)(选、简)答:(一)选择小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基础性原则2时代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二)小学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和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课程。
第四章1、什么是校本课程(101) (名)答: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2、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103名)答: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则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3、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环节(112)(简)答:1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机构,确定负责人2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制度,保证教师有时间和兴趣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3组织教师进修学习,或是把专家请来,或是把教师送出去,提高教师的素质4建立课程决策的集体审议制定,吸纳各方人士献计献策5定期组织研讨,形成良好的校本培训机制。
第五章1、教学的定义(123或125)(名)答: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教学的基本要素(125)(填)答:教学内容、学生、教师3、古、现代教学及其特征(135)(填)答:古代特征:1.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2.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3.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4.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现代特征:1.现代教学是由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4、优化教学的含义(名)及其策略(144)(论)答:所谓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策略:(1)尊遵循教学规律(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第六章1、教学目标定义(名)及其功能(153) (选或填)答: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标准功能2、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165) (选或填)答:(1)整体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3、小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容易出现的问题(170)(简)答:(1)误把学习内容当作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含糊不清。
(3)教学目标片面,缺乏启发性。
(4)教学目标忽视差异性。
第七章1、教学模式的定义(176) (名)答: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2、自主探究教学模式(189) (名)答:自主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3、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途径(176) (选或填)答:结构:(1)理论基础(2)教学目标(3)教学程序(4)运用策略(5)评价体系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型4、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180) (简)答:(1)教学目标和任务(2)具体学科的性质(3)学生身心发展水平(4)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
(5)教师自身的优势。
(6)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5、了解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及国内教学模式发展现状(182)(选或填)答:近代几种教学模式:(1)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2)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3)杜威的教学模式国内发展现状:(1)学导类教学模式(2)目标类教学模式(3)创造类教学模式(4)情境类教学模式(5)技能类教学模式6、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85) (论)答:(1)由单一到多样(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4)由刻板到灵活(5)由被动性到主体性(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第八章1、什么是教学方法(196) (名)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99) (填或简)3、了解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207) (选或填)第九章1、教学手段的含义(215) (名)2、了解根据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分类(220) (填)3、教学手段选择原则(227)(填)4、制约教学手段选择与使用的因素(228) (简)5、教学手段为什么要现代化(233) (论)6、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237)(填或简)第十章1、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243) (名)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248) (简)3、个别辅导应注意的问题(249) (简)第十一章1、教学评价的含义(269) (名)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2、教学评价的阶段、功能(270) (填和选)教学评价经过了考试、测量评价三个阶段;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调节功能3、了解教学评价的类型(273) (填或选)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4、教学评价的改革(275) (论)重视发展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内容的全面性;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5、教师自编测验题目类型(277) (填)主观试题、客观试题、准客观试题6、学绩测验编制的基本要求(283) (填)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7、学绩测验评分应注意几点(284) (简)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变式;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评分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8、学生学业成就质性评价常用方法(285) (填)观察、评语、表现性测验评价、成长记录袋9、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内容与方法(289) (填)评价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组织、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方法:基于方式和手段区分的评价方法(量表评价法、综合分析法、调查法、随堂听课评价法);基于评价主体区分的评价方法(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十二章1、课堂教学管理的含义(298) (名)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2、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300) (填)目标导向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3、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301) (填)权威模式、教导模式、矫正模式、关系模式、放任模式4、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306) (简)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社会及家长的期望;学生对课堂规则的认识规律和态度;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绩水平;学科特点5、制定课堂规则的要求(307) (论)课堂规则的要求要科学合理;课堂规则的内容要规范明确;课堂规则的数量要少而精;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要有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表述应以积极的语言为主;课堂规则的执行要公正公平6、教学时间的分类(310) (填或选)分配时间、教学时间、专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7、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311) (论)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损耗;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提高学生专注率,提高学术学习时间效率8、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316) (简)教师的教育失策;学生的身心因素;环境的因素;9、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管理策略(319) (论)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十三章1、教学设计的特征(329) (填)指导性、统整性、操作性、可控性、创造性2、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332) (填)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3、教学设计的模式(334) (填)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42) (填)备课(教学设计)、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5、备课:三项工作三种计划(342) (填)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6、上课:综合课结构;(343) (填)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7、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344) (简)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果好8、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要求(344) (简)一:作业内容应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二:选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三: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例题或材料的照搬,作业要有典型性和举一反三的作用;四: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五:作业应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并作必要的讲评或个别指导9、成绩检查与评定的基本要求(346) (简)检查和评定要注意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检查课评定的内容应力求全面,有突出重点;检查和评定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对检查和评定的结果要作必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