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南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南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南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2小题,3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10分)材料一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B.表示意象的词语和意象后面的暗示性具有本质上的关联,否则意象的暗示性不会产生。

C.套板效应起源于人们的习惯性联想,人喜欢走熟路,又喜欢从众,语言就不免平滑俗滥,所以作者在遣词造句上要避免使用联想意义。

D.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遇见某些事物会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毫不斟酌地加以使用,就是“套板效应”。

2.有人对林庚先生《说“木叶”》里的观点提出商榷。

下面的诗句不能证明林庚先生《说“木叶”》的基本观点的一句是()(3分)A.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B.关西又落木,心事复如何。

(贾岛《原上秋居》)C.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D.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3.林庚认为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需要“想起”“联想”,而朱光潜认为“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你怎么理解两位先生的观点?(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本题共2小题,7分)突然的陌生——语义饱和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越看越不认识。

小时候抄写课文,重复写某个字很多遍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突然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你竟然不知道自己写了N遍的东西是什么。

这种现象叫做“语义饱和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发现大脑在接受持续相同刺激后会产生神经疲倦。

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一直拼命地工作,高强度运转之后疲惫了,出现了短暂的“罢工”,即语义饱和,这属于正常的“神经心理学”现象。

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你的大脑神经觉得主人太烦人:干嘛老让我看一个东西?刚才是它,怎么现在还是它?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认为,由于短时间内刺激重复呈现,神经元的持续激活导致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产生抑制作用,使得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缺失。

这是大脑发出的信号,间接表明神经系统累了。

此外,语义饱和过程和文字识别过程也有一定关系。

识别文字,首先是字形信号,即笔画、结构信息等视觉信息刺激神经元产生神经电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投射到后脑勺附近的大脑视觉中枢,再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从而读懂这个字的含义。

如果人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眼睛持续接受这个字的刺激,这个刺激信息重复发送到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细胞,也会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

久而久之,这种重复刺激和重复信息读取会诱导这个区域的神经元产生疲劳,再有新的刺激信号,已经疲劳的神经元也不会将该神经电信号与中枢的记忆数据库比对,从而产生信号搜索停滞。

这个时候,大脑看到这个字仅能注意到字的局部,而无法从整体上对这个字进行认知。

这样我们先是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进而丢失对这个字的意思的联想能力,最后熟悉的字变得“陌生”了。

专家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汉字的结构对语义饱和的难易会有影响。

左右结构的合体字更容易发生语义饱和,即我们看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不认识,如“衡”“明”等;而独体字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发生语义饱和,如“日”“月”等。

“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认读汉字时,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

比如,看镜子里的自己,看久了,连自己都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像陌生人。

当然,大家也不用为此困扰,通常这种“神经疲倦”是暂时的,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转移一下注意力,让感官和神经休息,我们疲倦的神经系统就会“满血复活”啦。

(取材于王若雅的同名文章)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脑的同一地方接受持续相同刺激会产生神经疲倦,出现“语义饱和现象”。

B.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的连通性短暂缺失,是造成神经系统疲劳的重要原因。

C.“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识别汉字时,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D.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让感官和神经系统得到放松,“语义饱和现象”就会消失。

5.有同学为了快速记忆某些知识,在短时间内用大量重复抄写来加深印象,但效果并不好。

请你用文章所介绍的“语义饱和现象”的原理,劝说他今后不要用这种方法学习。

(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本题共3小题,10分)材料一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材料二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

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材料三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

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他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节选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材料四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

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

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

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

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①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节选自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注】①黼黻: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

6.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鲁四的书房案头上摆着《近思录集注》《四书衬》,说明鲁四老爷崇尚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是具有浓厚的封建道统和封建礼教意识的人物。

B.材料二中林冲面对风雪中摇撼的草屋,心里想着“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体现了他还未彻底醒悟、安于现状的心理。

C.材料三描写别里科夫的卧室,体现了他封闭守旧、胆小多疑的“套中人”的性格特点,并且他还妄图用这种性格辖制周围的人和事。

D.材料四对“荣禧堂”的布局陈设做了详细介绍,目的完全在于表现林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点。

7.下列是对材料一中脱落的对联补充和材料四对联落款的停顿处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B.德性坚定品节详明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C.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D.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8.请根据上面四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几种作用。

(4分)(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

(本题共3小题,12分)落雪之夜巴金我从王主任的房里出来,雪早已住了。

山坡上一片白色。

石头砌的山路一级一级蜿埏地伸到下面去。

王主任住在半山。

我的住处在山下。

我在这个军的政治部作客已经一个多星期了。

晚饭后我常常同王主任散步到山沟口;有时我也到他的房里坐坐,听他谈些战斗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