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千乘(shèng)哂笑(shěn)胡龁(hé)发硎(xínɡ)莅中国(lì)B.饥馑(jǐn)舞雩(yú)怵然(chù)沂水(yí)氾南(fán)C.冠者(guàn)便嬖(bì)铿尔(kēng)赡养(shàn)庠序(xiáng)D.彘肩(zhì)踌躇(chú)孝悌(tì)戮力(lù)謋然已解(hu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D.“謋然已解”的“謋”应读作huò。

故选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以,则王乎鼓瑟希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则何以哉异乎三子者之撰B.为长者折枝共其乏困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若不阙秦因人之力而敝之C.砉然向然刑于寡妻技盖至此乎盖亦反其本矣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D.足之所履如土委地怵然为戒挟泰山以超北海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以”通“已”,停止。

句意: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希”,通“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句意:(曾晳)弹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没有通假字,句意: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没有通假字,句意: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没有通假字,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B.“枝”,通“肢”,肢体。

句意:对年龄大的人弯腰(行礼)。

“共”,通“供”,供给、供应。

句意:(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涂”,通“途”,道路。

句意: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阙”,通“缺”,使……亏损、削减。

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

没有通假字,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

C.“向”同“响”,响声。

句意:都发出皮骨相离的响声。

“刑”通“型”,做榜样。

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

“盖”同“盍”,何、怎样。

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反”通“返”。

句意: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采”通“彩”。

句意: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

D.没有通假字,句意:脚踩的地方。

没有通假字,句意: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没有通假字,句意: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

没有通假字,句意:夹着泰山跨越渤海。

没有通假字,句意: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居则曰:平日、平时今也制民之产:规定以御于家邦:治理B.摄乎大国之间:夹处构怨于诸侯:结怨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统治C.乃中《经首》之会:合乎彼节者有间:间隙善刀而藏之:揩拭D.批大郤,导大窾:疏通俯不足以蓄妻子:养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导:引导。

句意: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导刀进入。

故选D。

4.对下列各句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非曰能之,愿学焉。

(不敢说我有能力,但是愿意学习这些事务。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只有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不拿眼睛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我虽然不聪慧,请您尝试着给我讲讲。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却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A.③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⑤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能”“焉”译错。

“能”,动词,能做到。

“焉”,代词,这些。

句意: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

②“唯”译错。

“唯”,难道。

句意: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④“请尝试之”译错。

“请尝试之”,请求您让我尝试着做这件事。

句意:我虽然天生并不聪明,但是愿意请求您让我尝试着做这件事。

综上,①②④不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师长为“悌”。

C.“晋侯”“秦伯”中的“侯”和“伯”都是爵位,按照周代制度,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办事的官员。

《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指办事的官员。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敬爱师长”错,应为“敬爱兄长”。

故选B。

6.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如会同,端章甫/如:比如B.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隐藏//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因之以饥馑/因:接续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如会同,端章甫”意思是“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

“如”,或者。

B.“挟太山以超北海”意思是“夹着泰山飞越北海”。

“超”,越过。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意思是“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

“隐”,怜惜。

故选D。

7.下列各句中,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应当//又欲肆其西封/封:使……成为疆界B.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视力//夫子哂之/哂:微笑C.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进入//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形:表现D.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比及:等到//于我心有戚戚焉/戚戚:悲伤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封:疆界,名词。

句意:又想要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C.进:超过。

句意:我所追求的是道,超过了技术。

D.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句意: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故选B。

8.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牛何之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③构怨于诸侯④未之有也⑤以吾一日长乎尔⑥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⑦敢以烦执事⑧天下可运于掌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A.①④/②③⑥⑩/⑤⑦⑧/⑨B.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⑩/⑨C.①②/④⑨/③⑥/⑤⑧/⑦/⑩D.①②④⑦/⑤/③⑥⑧/⑨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牛之何”。

句意:牛(牵)到哪里去?②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句意:与邻邦结怨。

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

句意: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吾一日乎尔长”。

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

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句意: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⑦省略句,补充省略成分为“敢以(之)烦执事”。

句意: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天下可于掌运”。

句意: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

⑨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句意: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⑩省略句,补充省略成分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句意: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

①④宾语前置/②主谓倒装/③⑤⑥⑧状语后置/⑦⑩省略句/⑨判断句故选B。

9.下列词类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端章甫;②可使有勇;③谨庠序之教;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晋军函陵;⑥危士臣;⑦良庖岁更刀;⑧烛之武退秦师;⑨共其乏困;⑩邻之厚,君之薄也A.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⑦/⑧B.①⑤/②⑨⑩/③④/⑥⑧/⑦C.①⑤/②③⑨/④⑩/⑥⑧/⑦D.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⑧/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

句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②“勇”,形容词做名词,勇敢的精神。

句意:可以使(人民)有勇敢的精神。

③“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地办好。

句意:谨慎地办好学校教育。

④“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句意:君子应该远离杀生做饭的地方。

⑤“军”,名作动,驻扎。

句意: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

⑥“危”,使动用法,使……感到危殆。

句意:使士臣感到危殆。

⑦“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句意:优秀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次刀。

⑧“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句意:烛之武使秦国军队撤退。

⑨“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句意: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⑩“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

句意: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的势力相对就变薄弱了。

①⑤名词作动词/②⑨形容词作名词/③④⑩形容词作动词/⑥⑧使动用法/⑦名词作状语故选D10.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B.然则一羽之不举/夫晋,何厌之有?C.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因人之力而敝之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失其所与,不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摄乎大国之间”的句意,夹处在大国之间。

“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句意,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乎”,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B.“然则一羽之不举”的句意,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宾语“一羽”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的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宾语“何厌”前置。

C.“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

“因”,介词,顺着。

“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

“因”,介词,依靠。

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的句意,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让它)走向死亡的地方。

“其”,代词,它。

“失其所与,不知”的句意,失去了自己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

“其”,代词,自己。

可见,B中的“之”都作助词,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选B。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