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质量观的理解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前途和命运,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而提升教育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
当前,有的人对教育质量的认识水平要么停留在分数和升学率上;要么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名而忽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教育质量、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呢?
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就是学生的分数、学生的成绩。
在社会上、在较多学生和学生家长心目中,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的是学校的升学率,看的是学生考入上一级重点学校的人数。
我认为,这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代表着社会和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希望和期待。
但这种观点很不全面,它只是片面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教育质量。
现代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通过各种学科的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教学质量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看到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培养人的人,教师的思想觉悟、人格素质、行为习惯、学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学生影响,特别是小学生,这种影响最直接,作用最大。
小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刚刚开始,他们的行为习惯正在形成中,他们的身心正在发展中,需要有正确的、健康的引导、培育。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影响、教育行为会给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好的教师可以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是学生世界观的引领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者。
一个不好的、不称职的教师会使学生迷茫,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延滞学生身心的正常、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终身影响。
2、教材是由国家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大纲编写的。
而教材是教师进行教育、学生学习的凭借和依据。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教学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程度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3、环境,即教育的氛围。
这种环境和氛围,在学校来说就是校风、在班级就是班风。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质量的最直接的外在体现。
教师、教材和教育环境是外因,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外部因素,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因素。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想方设法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的关键。
找到了问题所在,就得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很多,我认为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校最多的时间就是课堂上。
课堂的质量实际上主宰着教育的质量。
放弃课堂,课外加班加点,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用心打造、倾心培养”。
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利用好有效的教学时间,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增加有效教育时间,减少实际教育时间,从而达到时间少,负担轻的高效率、高质量之路。
总之,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行为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让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得到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我相信。
我们在建立正确的质量意识、质量观之后,一定要对影响教育质量的诸多因素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我们的教育质量就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