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支出分析的相关简答题

公共支出分析的相关简答题

一、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行政支出比重差距的原因【要点】行政管理费作为国家执行其基本职能,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财力保证,是政府预算科目中一个永恒的支出项目。

尽管不同国家用于此方面的开支以不同的名称来表示,不同国家在相同名称下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也有差异,但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即绝对规模的不断增长。

行政管理费绝对规模的适度增长有其必然性。

1.各国行政支出比重的共性与差异(1)行政支出增长率。

从1980年开始,世界各国的行政支出费用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管理费用增长的速率比发达国家要快些,发达国家行政支出增长相对来说比较平缓;(2)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从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来看,除了我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在10%以下。

(3)行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在1995年各国行政管理费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比较高,发展中国家比较低。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行政支出比重差距的原因(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证实了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交往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张,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之相适应,政府所从事的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

加之随着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政府在公安、司法、安全检察等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的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广泛。

这样,行政管理费的增加也就有了其必然性。

而现代许多国家(不论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机构臃肿问题十分突出,由此导致行政管理费中的办公经费和人员经费的增加是行政管理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比重上存在较大差距有以下几种原因:(1)不同的政府机构设置。

尤其是在政府层次的设置上,如美国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四级政府管理,日本分为1都、1道、2府和43县,其中都道府是属于平级的;而我国的政府层级是最多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每个层级都要供养大量的公务员,开支巨大。

(2)不同的统计口径。

虽然在很多资料上都显示了中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过高,但是那些用来对比的数据背后还是缺乏相同的统计口径来加以支撑。

(3)不同的行政文化。

美国(一些发达国家)的行政文化比较讲求创新还有效率,重视人才,注重对公务员行政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而中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管理文化中“人治”的因素比较多,官僚主义盛行,办事拖沓事情经受人员过多,制度不严谨,人为可操作的余地较大,寻租空间大。

(4)管理监督的问题。

在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较为随意,监督不严,缺乏节约意识。

降低行政成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节约日常的消耗做起,加强对水、电、纸张使用的管理。

其次也要提高领导的领导力和下属的执行力,中国政府很多领导层次的官员缺乏成本意识,很多决策的制定都是不计成本的,导致很多决策未能一次成型,重新来过的成本很高,这一部分也应计入对行政经费不必要的消耗上。

(5)其他。

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宗教的一些文化也是造成了行政管理支出的一大笔花费。

二、各级教育事权划分问题(从政府角度分析)【要点】政府介入教育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这使得教育具有了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二是政府介入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三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高但是不稳定,便需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或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这在高等教育领域较为突出。

所以,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就存在着其成本分担问题:各级政府间的教育事权配置该如何划分。

教育事权是指各级政府在教育这项公共服务领域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

在我国,教育投资由国家(中央)财政教育投资和地方财政教育投资组成,其划分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1)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机制从我国中央教育投资和地方财政教育投资的分担比例看,地方政府成为了经费的主要来源(其投资比例在85%以上),这导致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嫉妒不均衡,并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形成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

无论从公平还是效率的角度进行考虑,中央都应当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促使各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2)不同层级教育支出结构的均衡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呈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2005 年后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而在地方政府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就相应减少了对高中教育的支出。

然而高中是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中的关键一环,其教育质量对学生能否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与政府对高中教育投入相当不足相对应的是家庭对高中教育的高度重视。

虽然义务教育的普及增加了农村学生进入高中的可能性,但公共高中教育质量的下降却使他们与大学无缘,城镇学生则更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补充教育从而增加了升学可能性。

这同样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所以,政府应该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加强对高中教育的重视程度。

(3)区域性的事权的合理配置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较高回报,因此投资积极性相对较高,而中央政府对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进行投资则会对地方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所以中央应当减少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经费投入,而将经费投入到中部、西部经济、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各个地区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支出对经济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要点】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资本、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了经济增长。

教育投资可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科技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因此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劳动力是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要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提高劳动力的产出和质量。

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其劳动能力与教育有着重要联系。

一方面,劳动者通过教育和培训实现劳动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劳动能力,把非熟练的劳动者培养成熟练的劳动者。

教育投资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劳动力,既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

(1)教育投资短期消费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

教育投资并非单纯是消费性投资,教育投资与其他物质投资一样,可以带动消费。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建设教育基础设施,教育活动本身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由于投资的乘数效应,投入一定教育资金会带来数倍的经济效益回报。

其次,教育消费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进而在经济增长中长期发挥作用。

(2)教育投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教育投资可以使科学知识转化为劳动技术,以及劳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教育投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可见,重视教育投资,加大教育投资数量、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将会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水平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4)现代经济增长越来越需要更多的科技因素来代替原来的简单劳动力生产要素,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技能和生产效率,增加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劳动者通过教育提高生产率,再提高工资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增加了工资收入,这是实现社会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微观基础。

(5)其他。

结合课本P213进行总结论述。

四、城乡社保统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农村)【要点】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建立新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城乡社会保障目标一致,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制度衔接,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这不仅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1.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政府主导,政府责任;(2)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3)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

“低水平、广覆盖”是基本保障的原则,同时允许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较快地完善和提高保障制度和水平,允许发展多层次保障,满足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的较高需求,国家重点扶持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4)以缴费型社会保险为主体,其它项目为辅助。

(在社会保障基本模式的选择上,我们主张以缴费性的社会保险为主体,其它福利性项目和商业补充项目为辅助的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2.城乡社保对社会经济的传导机制: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1)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2)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是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事业,能够减少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改善其消费预期,增强当期消费。

这是扩大居民消费特别是挖掘农民消费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内需与外需平衡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重要保证。

(3)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对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民收入,逐步解决其各种生活风险等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阐述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分担机制,并从市场与政府、各级政府间关系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理论与实践)【要点】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混合概念,它包含了公共卫生、基础医疗服务和非基础医疗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合在一起成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用来满足居民的基本健康需求,非基本医疗服务则用来满足居民的高层次健康需求。

由谁来提供和生产医疗卫生服务?要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

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

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1.个人市场(居民)与政府的分担机制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确立合理的目标定位:优先满足所有公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满足部分社会成员更高的医疗卫生需求。

2.各级政府间的分担机制在医疗卫生的大范畴中,公共卫生需求与服务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合理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卫生事权分担体制。

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明确政府投入界限。

(1)中央政府主要对国家免疫规划、跨地区的重大传染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有关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给予补助(2)医疗卫生事业主要是地方事业,对于地方病预防、常见多发病预防和控制、组织医疗保险等都应由地方政府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