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分析

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分析

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陆根尧发布日期:2010/8/17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简要分析了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含义和路径,并着重从产业、企业、市场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新阶段经济发展之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以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为特色的浙江经济发展迅速,全省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09年的4433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到6490美元。

工业是浙江国民经济的主体,而传统产业又占相当高的比重。

当前,浙江已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传统产业,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产业集群。

其中,皮革、化纤、纺织、服装等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和市场占有率都位居全国前列。

虽然浙江产业结构一直在优化之中,但传统产业在浙江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年浙江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总额的80%,而其中纺织业占了10.5%,位居第一,传统产业的投资规模依然较大。

2007年,全国纺织服装等10个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的产值比重是18.3%,而浙江是28.2%,比全国高9.9个百分点。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09]72号)中所确定的产业集群试点20个行业中,也有12个属于传统产业。

毫无疑问,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

1、国内外发展环境迫使浙江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当前国内市场已经国际化,国际竞争的影响也蔓延至国内市场,这迫使浙江企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具体而言,一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日益深化,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并且低碳经济将加快发展,这对浙江对外贸易都将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直接影响了浙江对外贸易的进程。

以出口为主的浙江企业也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国际市场的压力从客观上要求浙江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继续保持出口增长的良好态势。

尤其是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也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发展水平的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出现变化。

以纺织产业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世界纺织产业生产中心转移到中国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纺织生产地和出口地。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可能会加速中国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或东南亚、非洲等地转移。

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将普遍实现小康,更多的居民群体由“小康型”向“富裕型”消费结构过渡。

以服装消费为例,居民消费总体上将从满足生活需要向重视服装质量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同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

随着消费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转化,一般品牌服装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中高档品牌服装比重大幅度上升。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生产成本却大幅度上升。

如浙江纺织产业的综合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都出现上升趋势。

纺织产业在国内出现生产加工能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设计、营销等高附加价值环节向大都市集中转移的趋势。

2、经济发展阶段表明浙江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发展模式开始从依赖要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管理转变;亚洲国家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也开始加速经济转型升级。

2009年浙江人均GDP已达到6490美元,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处于人均生产总值向1万美元跃迁的时期,是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

从经济基础来看,浙江长期高度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意味着在大量廉价土地、资源、原材料和劳动力通过商品形式出口到国外的同时,却留下了更多的污染,这严重制约了浙江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据统计,浙江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5%左右,比广东低20多个百分点,比江苏低10多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差距显著,比广东、江苏和山东分别要低25000多元/人、15000多元/人和14000多元/人;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0.2%,分别比山东、广东、江苏低4.8、4.8和3.2个百分点。

这正如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所说的:“ 浙江经济已经进入调整转型阶段。

”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和浙江现实的经济基础来看,浙江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3、浙江传统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快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传统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和推进城市化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浙江传统产业在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技术层次不高、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从而导致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多数制造业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已大幅度弱化。

以浙江纺织产业为例:企业结构方面,以中小型非国有企业为主,上市的大型企业很少;以加工生产为主,大多数不具备自有品牌。

市场结构方面,以出口为主,出口市场又以欧美日为主;在国内市场,纺织品服装以进入专业市场为主,难以进入高端专卖市场和时尚百货市场。

产品结构方面,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高档产品需进一步开发;浙江纺织以衣着类和装饰类产品为主,产业用纺织品需进一步发展。

二是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过度依赖进口,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不强。

三是产业集群仍处于较为低级的发展阶段,目前大部分仍是生产加工基地,处在价值链的低端。

产业集群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45%,明显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浙江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反过来成为制造业提升发展的障碍和制约。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含义与路径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含义对传统产业,学者们的解释很多。

比如,姚强、李鲲鹏(1999)认为,所谓传统产业,一般是指自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和化学工业等产业,这些产业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强大支柱。

孔祥敏(2001)认为,就一般理解而言,传统产业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相对于新兴主导产业来说,前一个阶段主导产业高速增长后保留下来的一系列产业。

因此,传统产业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变化的概念。

赵强、胡荣涛(2002)认为,所谓传统产业, 一般是指应用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技术占所有技术的比重较大, 并以传统产品为主要产品的产业。

从生产要素密集度来看, 传统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鲁方(2001)认为,所谓传统产业,是指那些在工业化不同阶段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支持作用的产业。

我国的纺织工业就曾在工业化初期发挥了“以轻养重”的作用,因此它是典型的传统产业。

可见,虽然学者们对传统产业的解释有所不同,但是,一般都是从使用技术的先进程度和产业本身的发展时间而言的。

就我省来说,当前最为典型的传统产业是纺织产业。

分析传统产业升级的含义,首先要了解产业升级的含义。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

因此,传统产业升级的含义也可以指传统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传统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

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两条,即产业间转型升级和产业内转型升级。

产业间转型升级就是从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

产业内转型升级主要指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升级,其升级也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遵循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的路线,一条是指从OEM(贴牌生产)—ODM(自主设计生产)—OBM(自主品牌生产)。

本文主要研究产业内转型升级,即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UNDIO, 2002)。

Gereffi(1999)认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升级是指处于价值链中的产业借助价值链以获取市场联系,从而提高竞争力,向能带来较高收入的经济活动转移的一个动态过程。

它以价值获取的高低为衡量工具,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产业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研究。

全球价值链理论下的第一种产业升级路线是Humphery 和Schmitz(2000,2002,2003)在深入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目的时提出的产业升级方式。

其中工艺流程升级是指通过生产系统重组或是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投入/产出比来提高生产效益,比如缩短供应时间;产品升级是指通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的产品,提高单位产品的增加值,转向更高端的生产线,用以超越竞争对手;功能升级是指通过逐步重新组合价值链中各增值环节,来获取竞争优势的升级方式,调整嵌入价值链的位置或组织方式,放弃现有低附加值环节而专注于能带来更多附加值的环节,如营销或品牌;链条升级是指从所在价值链中获得的能力或资源延伸至价值量更高的相关价值链,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产业间升级。

全球价值链理论下的第二种产业升级路线是IDS的日本访问学者Chikashi Kishimoto(2002,2003)以中国台湾地区产业集群为例总结出来的升级路线。

这种升级路线实际上属于功能升级的范畴,是实现功能升级的路径。

对于外向型产业而言,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升级途径,通常是先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某个环节中,然后沿着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

地方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有以下四种:①科层嵌入,即一方行为主体完全被另一方行为主体所控制或者是完全控制另一方行为主体,如通过并购或被并购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②市场嵌入,经济行为主体通过货币直接买卖各种商品或服务的形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各方权力完全对称,只需通过价格机制进行交易,如通过国际贸易方式直接把货物销售到海外市场;③网络嵌入,一方行为主体凭借其他行为主体所需要的互补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各方权力对称,但经常通过非价格机制对一些活动进行协调;④准科层嵌入,一方行为主体凭借某些优势成为链上的主导者,其他行为主体则处于从属地位,比如通过OEM、ODM等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