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6个东莞转型升级成功案例
转型升级现状:东莞成功案例逐步显现
2013年01月29日00:54来源:东莞时报?
主持人:已经取得成效了?
徐建华:获得浴火重生。
转型升级对于企业来讲也是发展所需。
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之后,随着国际和社会的进步,可能又是一轮的转型升级。
这次落实朱小丹省长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结构调整的工作部署,按照全会分析到的广东转型升级、爬坡跃槛阶段,也是总结过去四年的转型升级工作的情况,现在就是要把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能够转化为一种制度。
主持人:现在有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
1、徐建华: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港资企业。
东莞的加工贸易企业现在有一万多家,其中港台企业接近一万家,最早的加工贸易企业就是香港的企业。
有一个在厚街的叫做“创科”的企业,原来加工贸易是做代工,没有品牌,没有市场的话语权,但它走了一条利用金融危机去收购国际知名品牌的路,迄今为止收购了八到十个国际的知名品牌,包括北美、日本的百年老品牌。
有了品牌以后,把研发再集中过来,在厚街组建一个研发中心,一手抓品牌,一手抓研发,现在的市场主导权、定价能力、附加值都大大提升了。
2、另外一个是外国企业,在寮步的“高伟”电子。
这是一个韩资企业,最早是做玩具的,后来就做一些电子产品,同样也是制造业。
制造业分高端和低端,一开始是做低端的制造,后来发现做这么便宜的东西不行,就搞研究院,和韩国研究院一起搞新产品,就是做手机里面的摄像头,可以很薄手机的厚薄程度取决于摄像头的厚薄程度这就是高端制造了。
原来的厂是分布在两个地方的小厂,通过“三旧”改造,整合成一个大厂,产值提高了,纳税额也提
3
高端研发设计、先进生产制造和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企业转变。
正是不断按照“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中间提高”的思路深化推进,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晶苑毛织才取得了高速发展。
去年,晶苑毛织进出口额达到2.1亿美元,增长24.3%;今年1-5月,公司进出口额近1亿美元,增长20.2%。
据了解,东莞不少服装企业已经在贴牌代工的基础上,尝试建立自主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发展内销市场,比如以纯服装、小猪班纳等。
东莞服装制造外资企业数量1196家,2012年出口额73.2亿美元,同比增长17%;今年1-5月出口额23.7亿美元,同比增长6.6%。
30
■延伸阅读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智力资本发展部首席顾问刘竞明:
服装业要开发高增值市场
服装产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当前背景下,为持续发展必须转型。
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制胜之道,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策略:一是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通过开发产品和创建品牌,提高“微笑曲线”前端的附加值;二是开发高增值市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符合高端市场的准入要求;三是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制造终端成品,发展专业服务,提升微笑曲线后端的附加值。
也就是说通过研发专利和技术,使公司产品和品牌在全球具有竞争力,同时做好品牌服务,提升行销竞争力,
2012
牌有
内市场的“瞳非是”品牌。
该品牌以电子商务作为主要销售平台,运营首年取得了8000万元的良好业绩。
另一自主品牌嘿豆BLACKSOYA,目前处于开发和摸索阶段。
数据显示,东莞的工业总产值,有86%来源于加工贸易企业。
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目前东莞的对外依存度还高达200%左右。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依然是东莞最大的任务。
江凌解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两个概念:一是转型,从过去单纯的贴牌到贴牌跟自主品牌并存,从做出口到出口跟内销并举;二是升级,提高加工产品附加值。
为推动转型,东莞市专门制定了“1+26”政策框架——1个总体意见和26项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目前为止,地级市中对产业升级拿出最多政策的,是东莞。
”刚刚卸任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的叶春荣对本报说。
而转型推进了将近3年的东莞,实现了什么?
短单、
这
“从我手头现在收到的数据来看,还没有企业单纯因为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而倒闭,但观望的情绪很普遍。
”陈耀华说,而留有一定产品库存的企业,对以更低的利润甚至亏损生产的承受能力更强。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全球性的问题。
而相对于海外竞争对手,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显然更大。
一家做网线的出口公司负责人告诉本报,今年以来铜价涨了4倍,但该公司亏损一个月后,网线价格就追涨上去。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民币升值,相对东南亚其它国家而言,我们的竞争力在下降。
”该负责人说。
江凌告诉本报,今年10月份,东莞市政府对700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两成企业认为订单会增长。
而6月份市政府也做过类似调查,当时结果是超过五成的企业认为订单会增长。
“企业对前景又悲观了一些。
”江凌说。
在东莞市政府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目前企业普遍对订单的犹豫态度,实际上意味着东莞的转型升级还远远没有到位。
内销初试啼声
上述外经贸局人士称,目前看,效果已经显现。
数据说明了该市内外销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2009年,全市外资企业内销1541.2亿元,占内外销总量的29.4%,比2008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个季度,东莞外资企业国内销售同比增长34.4%,增幅高于出口6个百分点,占内外销总额的30.3%,比去年底提高0.9个百分点。
记者从东莞外经贸系统获悉,东莞今年全年国内市场的销售大概有1800亿元,占总销售额30%。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息,说明企业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在降低。
”江凌说。
而内销是否坦途,仍存疑虑。
陈耀华分析,目前能够成功开拓内地市场的,都是制造、对销售和品牌运营能力强的企业。
这毕竟是少数。
“现实的制约是企业的规模,如果规模不够大,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会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抵消不了建设厂房的前期投入、交通、经营等成本,那转移就会亏损、失败。
”叶春荣解释。
陈耀华告诉本报,实际上,由于受订单限制,这两年到内地设厂的企业数量,反而减少了。
陈分析,原有大部分企业都做贴牌,建立品牌和销售渠道都是弱项;进入商场门槛高,结算条件也苛刻。
国内经销商的信用体系也还没建立起来,赊销期长,回款风险大。
2009年
但是,开拓内销市场,对东莞大部分企业而言,还不是现成的事。
“东莞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加工贸易企业结构的调整。
”林江分析。
目前,东莞全市11000家加工贸易企业中,只有1000家左右拥有自主品牌,而大部分企业都不在工商局注册,只是工厂甚至车间性质的来料加工企业。
摆在决策者眼前的现实是,来料加工企业无法扩大经营范围、自主研发、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更不能融资和内销。
“转为独立法人机构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前提。
”江凌对本报解释,此前国家出了很多鼓励来料加工的措施,但现在加工贸易政策出现了大调整,来料加工的优惠政策不复存在,同时又享受不了三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所以注定要走进死胡同。
国家对来料加工转独立法人也有配套政策,如来料加工企业以原来免税不作价设备出资设立外资企业的过程也免税,而转为三资企业可以继续搞来料加工。
“迅速把来料加工转为三资是百利而无一弊。
”江凌说。
高峰时期,东莞有8000多家来料加工企业。
截至2009年,该市来料加工企业仍有6700多家,占全市加工贸易企业总数48%,来料加工产品出口182亿美元,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