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皖南八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考生注意: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纸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在试题纸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陈雍君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一石激越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仰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

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去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

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2019年8月5日)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字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分)()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华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武儒衡,字庭硕。

才度俊伟,气直貌庄,言为妄,与人交友,终始不渝。

相国郑余庆不事华洁,后进趋其门者多垢衣败服,以望其知。

而儒衡谒见,未尝辄易所好,但与之正言直论,余庆因亦重之。

宪宗以元衡横死王事,尝嗟惜之,故待儒衡甚厚.。

累迁户部郎中。

十二年,权知谏议大夫事,寻兼知制诰。

皇甫镈以宰相领度支,剥下以媚上,无敢言其罪者。

儒衡上疏论列,镈密诉其其事,帝曰:“勿以儒衡上疏,卿将报怨耶!”镈不复敢言。

儒衡气岸高雅,论事有风彩,群邪恶.之。

尤为宰相令狐楚所忌。

元和末年,垂将大用,楚畏其明俊,欲以计沮之,以离其宠。

有狄兼谟者,梁公仁杰之后,时为襄阳从事。

楚乃自草制词,召狄兼谟为拾遗,曰:“朕听政余暇,躬览国书,知奸臣擅权之由,见母后窃位之事。

我国家神器大宝,将遂传于他人。

洪惟昊穹,降鉴储祉,诞生仁杰,保佑中宗,使绝综维更张,明辟乃复。

宜福胄胤,与国无穷。

”乃兼谟制出,儒衡泣诉于御前,言其祖平一在天后朝辞荣终老,当时不以为累.。

宪宗再三抚慰之,自是薄楚之为人。

然儒衡守道不回,嫉恶太甚,终不至大任。

寻正拜中书舍人。

时元稹依倚内官,得知制诰,儒衡深鄙.之。

会食瓜阁下,蝇集于上,儒衡以扇挥之曰:“适从何处来,而遽集于此?”同僚失色,儒衡意气自若。

迁礼部侍郎。

长庆四年卒,年五十六。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待儒衡甚厚.厚:优待B.群邪恶.之恶:讨厌C.当时不以为累.累:劳苦D.儒衡深鄙.之鄙:轻视5.下列各项中,均能表现武儒衡具有“性格耿直”的一组是()①未尝辄易所好②儒衡上疏论列③论事有风彩④宜福胄胤,与国无穷⑤欲以计沮之⑥同僚失色,儒衡意气自若A.①②⑥B.③④⑤C.①②⑤D.①③⑥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整肃朝纲,武儒衡论事不避权贵,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但因为他喜欢向皇帝告密而被同僚忌恨。

B.宪宗准备重用武儒衡,令狐楚害怕他的明智俊异,便想方设法阻挠,以离间皇帝对武儒衡的宠信。

C.皇甫镈向皇帝的“报怨”有报复武儒衡的意图,但在宪宗识破并当面提出批评后,就不敢再说了。

D.令狐楚荐用狄兼谟,用意是以武氏篡权影射儒衡。

武儒衡便向宪宗祖上武平一隐退之事来应对。

7.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相国郑余庆不事华洁,后进趋其门者多垢衣败服,以望其知。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儒衡守道不回,嫉恶太甚,终不至大任。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会食瓜阁下,蝇集于上,儒衡以扇挥之曰:“适从何处来,而遽集于此?”(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8分)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注】苏轼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8.“幽恨终难洗”中的“洗”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分)答:9.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4分)答: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1)回首向来箫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2)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7)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泰伯》)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白发与脐带林文月害怕整理梳妆台的抽屉,大概是出于一种逃避心理。

在那些瓶瓶罐罐琐物杂陈的后段隐蔽处,有两样心爱的东西,每回见了,都令我十分心痛。

我害怕面对那样的身心痛苦感受,所以不敢轻易清理这个抽屉。

早晚打开抽屉的时候,总是让它停留在半开状态,最多也不是超过三分之二,因为在那隐蔽的三分之一后段,藏着母亲遗留的白发,与曾经联系着母亲和她胎内的我的脐带。

白发用一张淡色的信纸包着,脐带安放在素色小纸盒内。

每回重见这两样东西,都不得不教我回忆那个悲伤的黄昏。

办完丧事后的黄昏,我们都回到母亲的卧室,凄楚地清理的遗物。

那个黄昏,夕阳冉冉,犹有些许燠热,但失去母亲的女子,心中只有一片冰寒。

我们衔悲默默,分头清理,没有费多少时间就做完了工作。

唉,人的一生中所能拥有的身外物看似不少,其实真是有限。

五个素色纸盒,在一具用旧了的衣橱底层找到。

母亲有五个子女,除了弟弟因避上海事迹在东京出世外,我们四姊妹先后都在上海诞生。

母亲生前没有谈起过这件事。

意外的发现,着实令我们讶异且感动。

十几年之间,我们的家庭经历过多少次迁移,实在想不透,这许多年来的舟车转徙,母亲竟然完整地携带着分别安放的五条脐带!我们各自辨认盒上褪色的钢笔字迹,小心翼翼分留下来。

无需任何言语佐注,那五个纸盒本身就是“母爱”两字的最原始的诠释。

是我在那个小抽屉内发现母亲遗下的落发。

那上面残留着属于母亲的独特香泽。

摩挲着,嗅闻着,想到母亲的躯体已遵嘱火化,而那团白发乃是她躯体仅留的部分,便有心碎的怀念与哀痛,眼泪遂纷纷落下。

即将于次日返归异国居地的大妹看见,悲苦地央求分与她一些发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