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流派

传播学流派

【传播学流派】一、经验学派(传统学派)主要指以经验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侧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经验性研究方法指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1、两个重要特征:(1)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2)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2)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3、缺陷:(1)可量化、可观察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而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是无限的,况且人的精神和理性活动不能单纯靠经验材料加以说明;(2)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等程序和技术缺乏精确性和严谨性;(3)从个人或小群体处获得的经验材料在考察社会的微观方面具有一定效用,但不适合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和整体历史进程;(4)由于受到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的学术立场不可能做到纯客观。

4、代表人物和代表性研究: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1926年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通过描述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是宣传研究的经典著作。

(1)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明确提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拉扎斯菲尔德(1)主张将传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运用实地调查法对广播媒介进行了研究,对当代大众传播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2)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以美国总统选举为课题,进行了“伊利县调查”,出版了《人民的选择》,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而有限的,传播环节中存在众多因素,使传播学结束了“枪弹论”时代,进入“有限效果论”时代。

#卢因(1)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借用物理学中的“场论”来类比心理活动;最先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观点、动机、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群体动力论认为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群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群体与个体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

群体的规范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行为。

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它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它所属的群体因素。

(2)最早提出“把关”和“把关人”的概念。

指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带有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而那些能够控制信息流动的人就是把个人。

#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主要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主持军方有关电影对军人影响的研究,被认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2)他首次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并将之应用于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并从信源可信性、传播技巧等方面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施拉姆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

(1)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把美国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

传播学创立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2)他还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创建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提出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新观点或新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首先致力于小媒介的建设,解决当务之急,而不应脱离国情,一味追求西方的速度。

5、经验学派的多元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从批判的立场上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他们只能出于维护现存制度的目的,从“管理”的角度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二、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1)根植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深受欧洲传统人文批判思潮的影响。

(2)建立在欧洲独特的传播实践基础之上——欧洲强调公共利益,公共传媒在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传播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商业传播体制怀有一种天然的警惕。

(3)西方文明危机,如环境危机、精神危机等,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

(一)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的诞生。

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研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已变成一个全面管理的社会,或单维社会,由于技术合理性就是统治本身的合理性,所以,大众文化并不是在大众那里自发形成的文化,而是统治阶级通过文化工业强加在大众身上的一种伪文化。

这种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以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化、守旧性与欺骗性为其基本特征,以制造人们的虚假需要为其主要的基本手段,最终达到的是自上而下整合大众的目的。

霍克海默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大众性不在于艺术生产的具体内容和真理有无关系,而是取决于娱乐工业的意志。

大众性把人们塑造成娱乐工业本身喜欢的那类人。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文化工业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

文化工业从上向下“有意识地结合其消费者”。

后来阿多诺用文化工业这个词来描述文化事件和产品对社会的影响,认为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胶”(“社会水泥”),它是统治和结合的工具。

阿多诺主张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来表示现代大众传媒及其传播的流行文化。

文化工业生产的不是艺术品,而是商品,大众传播媒介与一般商品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它们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可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被生产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商业价值,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真正的精神需要。

文化工业以文化、艺术为名,却是在兜售用来获取利润的文化商品,使大众的闲暇时间变成了另一种被剥削的劳动。

文化工业具有浓厚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隐蔽地操纵人们的身心乃至潜意识活动。

防止人们产生批评性思想,维持稳定统治,并由此成为人们的基本原则的定义者。

它是一种是控制密不透风、使统治秩序变得更坚固的“社会水泥”。

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论本雅明主要是从艺术的层面上探讨了技术和机械复制。

在本雅明看来,生产技术的变革会对艺术生产和对艺术品的接受产生巨大的影响。

现代生产技术对艺术的最大影响就是机械复制技术所造成的变化。

本雅明对机械复制艺术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热切的好感,他认为,机械复制艺术具有一定的解放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的崇拜性的权威艺术,取而代之以更为民主的“流行文化”,开启了从“氛围文化”向“民主文化”发展的进程。

在“民主文化”中,意义不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可以被质疑的,意义产生于消费,而非生产方式。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ity)所谓单向度,是指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政治制度,还是科学、工艺、哲学、日常思维,都是“单面”的,即只有承认和接受现实的一面,却没有否定和批判性的一面。

马尔库塞区分了虚假需求和真实需求,虚假需求指“那些特殊的社会利益集团为了压制个人而加之于个人之上的需求”。

现代社会用各种方式引诱人民消费产品,无论这种消费是否出于人们自身的真正需要。

大众媒介及其造就的文化工业在使人们成为“单向度的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引诱之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得到一种虚假的满足。

人们已经被现代社会所吞没,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但人们自身却意识不到这种异化状况。

哈贝马斯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知识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哈贝马斯改良了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激进主义和悲观主义态度,实现了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以交往行动理论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哈贝马斯主张用交往理性来取代工具理性,从而建立理性在人类生活世界中的基础性地位。

(1)交往行为理论:以一个说话者和至少一个听者构成的互为主体关系为基础的言语行为和交往行为为出发点。

用交往理性代替了工具理性。

(2)公共领域论:最早的“公共领域”起源于古希腊城邦的广场集会。

现代意义的公共领域则诞生于18世纪的资产阶级内部,是自由平等的公民之间的一种理性的、批判性的公共辩论,主要场所是各种沙龙、咖啡馆、剧场等。

哈认为,公共领域具有脱离国家控制和市场操作的相对独立性,是介于私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空间。

在此领域,公民可以自由表达和沟通,也可以对公共事务进行批评。

公共领域是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大众媒介是发挥公共领域作用的重要一环。

然而,现代大众传媒的普及所导致的公共领域中近代的最后一次转型,却带来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再封建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传媒的渗透使得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渐趋融合。

其后果之一,就是传媒的民主功能下降。

现代大众媒体日益为意识形态所操纵,为资产阶级利益所控制,政治利益理性取代了大众话语。

同时,传媒的不断商业化使得公共领域被广告所“劫持”。

这一切使得公共领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评价:法兰克福学派开创了传媒批判理论的先河,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各种批判学派的研究取向。

但他们在颂扬高雅文化的同时却贬抑大众文化,完全忽略了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积极的一面,因此,他们的批判仅仅停留在单纯否定性的批判阶段,始终找不到必然的出路。

(二)政治经济学派传播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即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考察传播现象,将传播作为一种经济活动。

代表人物是格雷厄姆·默多克和彼得·戈尔丁。

该学派依据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

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

他们认为大众传媒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部门,统治阶级获取了对知识、信息和社会形象传播的控制权,因此他们要通过媒体来保障利益和带来这种利益的社会制度。

产生的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成为20世纪的新型大工业;(2)国家政权对传播过程的生产、分配、消费、控制等活动的参与日益增多;(3)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不平等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

《范式与理论》P316(三)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的研究。

代表人物:霍尔、霍加特等。

主要观点:1、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