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

1.规划的概念、内容及做好规划所需条件概念: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内容:规划目标设定,实现目标采取的途径和有效措施,规划的时期性条件:明确规划因果关系,以规划为课题,未来的发展是可以控制的,有一定权力和控制力,有一定财力2.土利控制的概念,内容,分类,原因,核心及土地管制的区别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对土利施加一些影响和限制内容:控制建设用地,控制农用地土利的生态过程,控制土利分区,控制土利方向和强度原因:土地尤其耕地稀缺,人多地少;控制污染;控制掠本式经营核心:农转非土地管制:具有行政的强制性,被管制者没有选择行政辖区和行业的权利3.土利规划概念,及为何叫“绿图规划”概念: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绿图: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规划。

?????4.报酬递减率及与土利关系从一定土地上获得的报酬随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总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单位报酬的增加却随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减少。

可为土利规划确定合理的土利强度提供依据,使土利在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处于合理区间时,使单位资金和劳动获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

5.地租地价理论及与土利关系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每年获得的定额收入,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关系:地租地价理论是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依据,可以使土利结构优化合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地租地价对土地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土利可反作用于地租地价。

6.土地区位理论的概念、实质、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概念: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

实质: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关系:城市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价格与地理位置或区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土地区位及其价格确定土地用途。

关系:农村地区;“近地丑妻家中宝”从这句俗话中可以看出区位因素在农村土地中作用,经济上看就是土地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

农村接近村边土地易于管理、运输方便因此地价较高。

村庄周围土地一般用于种植要求肥、水水平高的蔬菜,向外依次为大田作物、牧草地、林地。

7、土地的自然地带规律及与土地利用规划关系-规律:……关系:根据第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农用土地规划;根据地域进行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地域分异进行科学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根据地域分异和非地域分布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激进型农地内部的土地规划设计;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层次性、实质及核心内容。

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层次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划分单位进行的,而且行政区的大小决定了总体规划的等级层次。

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分配的时间性、空间性(数量、质量、区位)。

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9.土地质量、土地类型评价及类型划分。

土地质量:特定的目的或用吐下土地的生产能力或利用价值。

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①依据土地评价对象的不同;城镇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农用土地质量评价(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②依据土地评价属性的不同;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土地经济质量评价;③依据土地评价目的的不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土地农业经济评价、土地国民经济评价等。

10.何为土地适应性、土地生产潜力并举例说明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综合描述,阐述土地具有的生产潜力,适宜利用的方向和适宜程度上的差异。

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自己举例!标控制,土利分区与一体。

①:土利分区是根据土地适宜性划分的,能体现三个效益的统一②:能从空间布局上落实规划,分区弥补指标控制缺乏趣味和土地质量的不足,有良好的视觉效果③:使土利总体规划有很强的弹性和应变能力④:使土利总体规划有很强的操作性12.菜地用地的配置(自己再扩展一点)⑴生产地与消费地间距离越近越好⑵土质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⑶与原有老菜地特别是保护地温室越近越好⑷菜地忌低洼或坡度过大⑸蔬菜多喜温,尽量在阳光充足的阳坡⑹连片开发利于机械作业和林,渠,路的规划13.大田作物用地的配置要求⑴土壤肥沃,土层深厚⑵水源充足,灌溉有保证⑶地形坡度条件能够满足耕作管理的需求⑷土地集中连片,外形规整,以便发挥机械作业和便于其内部规划设计14.果园用地配置要求⑴靠近村屯,便于管理⑵有充足水源,灌溉防虫有保障⑶土质疏松,通气良好⑷土层深厚⑸根据低山丘陵区和果树特点进行果树品种布局⑹在山区应注意坡向,坡度和海拔高度,要结合防护林配置,尽量把果园配置在山腰以下,背风地段,以防寒风侵袭⑺工业比较发达地区,建立果园时应注意到煤烟等毒害。

15.渠道用地配置要求⑴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积;a.地形呈一面倾斜,采用干渠沿等高线,采用较小纵坡,支渠垂直等高线;b、地形呈脊状隆起浅丘岗地,采用干渠垂直于等高线,其纵坡视地面坡度而定,支渠自干渠两侧分开。

⑵渠道布置尽量使过程量最小,输水损失最少;⑶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最好利用已有沟渠⑷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⑸支渠以下渠道应为田间机械作业创造良好条件16、论述反磁力吸引的概念、实施目的、实施先决条件及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概念: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和吸引,称为磁力吸引。

在居民点布局规划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城市对于周围地区的这种影响和吸引逐渐弱化,即成为反磁力吸引。

实施目的;在于使区域内的生产力与人口均衡分布,使居民点布局合理,充分发挥各级城市及居民点的各自功能,使其成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先决条件:①加强大城市周围中小城市和城镇的文教、卫生、体育、生活服务等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大城市与周围中小城市、城镇的差距。

②以便捷的交通、通讯,沟通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联系。

关系待定!17、论述门槛理论的概念、成本及其效益补偿、限制因子的种类及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概念: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子及其限制因子或限制条件的阈值,这个阈值就是门槛。

成本:克服消除门槛所付资金。

效益补偿:门槛消除后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门槛效益补偿。

限制因子种类:地理环境条件、基础工程管网建设条件、居民点结构条件。

关系:①根据现有的规划,可计算出某个城市发展到达门槛的时间及剩余时间,为制定出新一轮的用地政策提供依据。

②通过对区域范围内城市容纳人口数量及门槛成本效益比较,为城市居民点发展方向、确定居民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③根据门槛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新城区的规模以满足人们正常发展及正常生活的需求。

18原料指向、消费地指向、能源指向、劳动力指向、技术指向、绝对利益相对利益的概念。

原料指向:对于大多数农产品、矿产品的粗加工工业,其长治一般取向接近原料地即所谓原料指向。

消费地指向:对原料是中小、甚至增重,成品不变运输或运输过程耗损大,不变利用管道等廉价运输方式的工厂,一般靠近消费低建厂,即所谓消费指向。

能源指向:许多耗电大工业的厂,应选择在动力基础特别是能提供廉价电能大型水电站附近,即所谓能源指向。

劳动力指向:工资开资占产品成本绝大部分,厂址应选在劳动力充裕、待业人员较多的地点,即所谓劳动力指向。

技术指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为了创造技术协作条件,一般多选在科学技术中心设置的城市近邻处,即所谓技术指向。

绝对利益:原则是指以地区自行生产那些凡低于其它地区生产成本的所有产品,而无需调入为有利。

相对利益:原则是指以地区集中生产那些在该地区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来运出,以换取那些虽然比其他地区生产成本低,但在该地区内并非成本最低的产品调入在经济上更有利。

19.耕地规划中地块的方向、大小和形状是如何确定的(1)耕地地块的方向是指地块的长边方向或作物种植方向,也是莫及田间固定渠道、林带、道路的走向。

在选择地块方向时应考虑以下要求:①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②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③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④有利于通风⑤有利于交通运输。

(2)耕作地块的大小应注意长度上要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灌溉效率、灌水效果及合理组织田间生产过程,粘质土壤地块应长,砂质土壤地块应短;耕作地块的宽度应取决于机械作业的宽度,便于机械顺利作业。

灌溉区田块的宽度及末级固定渠道的间距,据试验以200m为宜,最大不超过300m.风害地区要由虎林带的间距来确定,林带间距取决于有效防风距离,一般为树高的25~30倍。

平原地区宽度在200~400m左右,水稻地区可窄些,旱地水浇地区可宽些。

在需要排水的地区,田块宽度要结合排水沟的有效间距来确定。

(3)形状尽量做到:①田块最好是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②田块的两个长边要成平行和直线③不能把提醒和平行四边形田块的短边设计的过斜④不能把田块设计成形状不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⑤在自然边界(河流、沟谷、山等)较多的地区,最好把自然便捷设计成地块短边,既不影响机械作业又不浪费土地。

20.平原区田间末级固定渠道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及优缺点评述。

布置形式:(1)灌排相邻布置。

优点:①挖掘渠道工作量相对较小,一般用挖排水沟挖出的土方修建灌水渠②在灌水、排水渠道间距一定情况下,田间沟渠数相对较少,便于机械作业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缺点:①灌排相邻,由于水位差的存在,容易引起灌水渠道帮沿的坍塌②在盐碱地区如此布置不利于土壤脱盐,因此盐碱地区不能采用这种沟渠的布置方式。

(2)灌排相间布置。

即农渠向两侧灌水、农沟承泄两侧的排水。

这种形式适用于小地形起伏地区。

将农渠布设在高处,农沟布设在低处。

这种形式有利于两面排水,减少渠道的渗漏损失,但修渠工程量大,减少了田面宽度,对机耕效率有影响。

(3)上灌下排与灌排合一。

上灌下排形式也叫竖向结合形式,即排水沟为暗沟,暗沟上面为灌水渠。

灌排使用同一条渠道,为灌排合一形式。

这两种形式的优点是节约耕地,但投资较大,不便于控制地下水位,影响作物产量和增加灌溉用水量。

21.丘陵区各地形条件下末级固定渠道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⑴岗地:特点:易发生地表径流,怕旱,以灌水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