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基本标准第一部分本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一、学科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更倾向于称其为“生命科学”,以体现所研究的对象从实体存在的“生物”向生命现象的本质、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内在机制的拓展和深化。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依据生物类型、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生物功能的类型、以及主要研究的手段等加以划分,并体现为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学科。
二、学科历史信阳师范学院生物学科自1983年建立以来,着眼地方发展需求,以具地区特色的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遗传学、生态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方向上研究特色明显,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和较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物学科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含茶叶检测)、生物制药和茶学4个本科专业。
本学科于2007年招收第一届全日制学术性硕士研究生,生物学一级学科于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植物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
40年来,本学科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63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三、学科现状本学科围绕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前沿,以具地区特色的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遗传学、植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等学科方向上研究特色明显,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和较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年来,学科陆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基金、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人才科研创新工程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通过定期选送团队学术骨干到国内外做高级访问学者和进修学习,团队青年学术骨干快速成长,学术团队成员知识、学历、年龄、学缘结构进一步完善;主办并积极参加高层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扩大学术交流,加大引进专家的力度,增强本学科在学术界的影响。
凝炼学术力量,积极申报省部级、国家级研究课题,承担重大横向课题,以课题为基础出版和发表一批著作和论文,帮助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解决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在学术界与企业界得到广泛好评。
加强了与美、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和信阳市农科院等境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了本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通过改善教学科研基础条件,提升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取得重要学术成果,提升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使他们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学术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实力较强:本学科点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团队成员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成果,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
2. 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本学科点已毕业研究生40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2人;在《animal》等权威期刊(校定B级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71篇论文被SCI收录;出版学术著作11部;获国家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7项,其它科研项目24项,科研总经费681.9余万元。
获各种奖项61项。
授权国内发明专利12项。
3.研究平台坚实,学术交流活跃:拥有河南省“大别山动植物遗传资源研究与种质创新”创新型科技团队(2013)、河南省高校“遗传学”科研创新团队(2014)和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植物、遗传、动物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基因组学研究平台、蛋白质分离纯化研究平台、生物信息学研究平台、天然产物分析分离研究平台、生态学研究平台、谷物分析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等科研平台,并建设成“大别山种群生态模拟与控制”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师范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大别山特色畜禽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实验室及豫南黄缘闭壳龟特种经济动物培育基地等一批具有地区影响力的科研实验室,于2015年成功获批“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群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研究平台坚实。
此外,本学科还有2个校内实习基地和5个校外实习基地。
四、学科方向(培养方向)1.植物学学科方向本学科方向以我国豫南独具特色的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当地经济发展,在植物植物资源学、植物生理学、菌物生态学、植物抗逆性机理等学科方向上已经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①植物资源学研究方向,对我国马兜铃科植物资源、豫南大型真菌及经济植物内生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
发现并命名了马兜铃科的新种。
弄清了杉木等植物内生真菌以及豫南大型真菌的种类及分布规律。
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铁皮石斛等珍稀药用植物开展了快繁研究,成功规模化克隆了试管苗,并用于生产;②菌物生态研究方向,对茶树树栖真菌区系进行了系统调查,筛选出了可以明显抑制茶树重要病害的有益菌株,并对有益菌与病原菌的互作机理作了深入研究。
还对茶树油脂内生真菌检测及产油脂性状进行了研究;③植物抗逆性机理研究上,弄清了豫南茶树抗寒品种及其抗寒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为生产优质茶叶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学科方向还在豫南地区野生食用真菌及药用真菌形态发育研究,植物ICE1-CBF冷反应通路的激活与调控研究、茶树早期光诱导蛋白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铁皮石斛种子萌发关键因素研究、铁皮石斛资源加工与利用研究、茶树和油茶病害防控研究,等方面取行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上述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及河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的资助,一些研究成果发表在《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Scientia Horticulturae》、《Phytotaxa》、《生态学杂志》、《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
这些研究成果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并被广泛引用。
一些研究成果已在药用植物栽培、食用菌生产、农林业病害无公害防治,等方面得到实际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2.遗传学学科方向本二级学科主要有动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和植物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两个研究方向。
建设期间,坚持以农业生物遗传改良为总体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
具体措施包括:培养从事动植物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向社会尤其是河南省输送专业人才或者基础研究人员。
组织重大课题研究,丰富发展我国农业生物品种选育改良的基础理论;为农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咨询培训服务。
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获批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
主要有“黄牛脂肪沉积性状相关PPARs基因表达调控与牛肉品质改良研究”;“河南省地方黄牛脂肪代谢调控重要基因遗传特征及其网络关系研究”;“茶树II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抗虫机理及应用研究”;“茶树一冷驯化相关的胞外多肽信号分子基因CsCOR1的功能机理”;“豫南特种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研究及相关遗传群体的构建”;“Hnrnpk基因在猪成肌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等。
阐明了重组茶树II型核糖体失活蛋白A链对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茶树的转录因子CBF在茶树冷适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在茶树中利用转录组分析发现一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重要功能基因;基本完成豫南特种稻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繁衍和保存工作,针对控制其重要性状的基因正在分离克隆之中;完成了河南省地方黄牛脂肪代谢调控重要基因遗传特征及其网络关系的解析,阐明了黄牛脂肪沉积性状相关PPARs基因表达调控,并对牛肉品质提出改良的策略等内容。
共发表文章36篇,其中SCI论文24篇,出版专著5部。
获各种科研奖励5项。
授权专利4项,申请专利3项。
3.动物学学科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大别山重点保护动物资源调查、珍稀濒危动物黄缘闭壳龟的保护与利用、昆虫资源开发、药用动物有效成分与动物活性成分分析研究。
在建设期内,本学科筹建了“大别山濒危动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基地”,可用于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和区域特色珍稀濒危动物如黄缘闭壳龟、商城肥鲵、豫南小鲵的研究与保护;目前本学科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稀濒危动物主要是黄缘闭壳龟的保护研究。
一是遗传保护学、生态分子学等方面研究:研究黄缘闭壳龟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与种群内的遗传相似度与遗传变异;探究黄缘闭壳龟不同斑块生境、不同地理种群的亲缘关系、分布格局、分化历程和系统发育,分析黄缘闭壳龟的适应潜力和濒危机制;探求黄缘闭壳龟不同地理种群,特别是信阳大别山区黄缘闭壳龟微卫星分子标记,明确信阳大别山区黄缘闭壳龟的保护单元(ESU)或管理单元,初步建立“河南信阳黄缘闭壳龟救护中心”圈养种龟遗传谱系档案。
从而为大别山黄缘闭壳龟的圈养保护、种群繁育、苗种放归、自然种群的恢复与重建,以及防止外来人工养殖种群的侵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种群生态学、繁殖生态学等方面研究:通过对黄缘闭壳龟野生种群,特别是人工圈养种群的种群生态学、繁殖生态学、繁殖力的研究,掌握黄缘闭壳龟的生命活动、生长繁殖与养殖环境之间各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掌握黄缘闭壳龟的繁殖潜力。
通过调控环境因子、遗传因子提高黄缘闭壳龟的生殖机能,为黄缘闭壳龟人工养殖提供大量优良健壮的苗种,解决人工养殖苗种的瓶颈限制问题;通过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提高黄缘闭壳龟的健康养殖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带动黄缘闭壳龟产业化生产,解决信阳名特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的问题,从促进信阳老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三是自然种群恢复重建方面的研究:对大量人工繁育的幼龟进行野外生存驯化和放养,使其逐步适应野外自然环境,探究人工放养黄缘闭壳龟在自然条件下的适应性、生长及繁殖规律,分析重建种群的生存力和扩散能力,确定其最小可存活种群数量及保护区面积,完成黄缘闭壳龟自然种群在保护区内的恢复、重建,使这一古老珍稀濒危物种真正得到及时有效地保护,从而提高信阳大别山区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是药用动物有效成分与动物活性成分分析研究:通过氨基酸分析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法,以及药性的动物学实验检测等方法,对黄缘闭壳龟龟甲等动物药料中的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活性物质多肽、多糖类、脂肪族类、留类物质、生物碱类、萜类化合物等进行分析研究。
建设期内获批省部级基金项目2项,横向联合项目4项,研究经费60多万元,发表研究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7篇,主编或参编教材2部。
获批发明专利1项。
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项。
五、自身特色大别山区域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度地带,境内高、中、低山错落有致,溪流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独特的森林生态、山区生态、湿地生态和农业生态并存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汇集了南北特有的生物物种,孕育了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中国南北过度地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