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4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秦汉时期的经济
精耕细作的农业1汉代的经济政策2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3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汉代思想特点4
汉代私人讲学5秦汉时期汉字字体演变的意义6综合7
一、选择题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解析: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
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2019·广东六校联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

上述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解析:D禁榷制、管工制以及土贡制都扩大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同时削弱地方豪强力量,限制富商大贾牟利,所以这是与当时的抑商政策相配合的,D项正确。

工商食官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A项错误;这些制度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不利于激发经济的活力,B项错误;C项是就材料部分信息立论,以偏概全。

[新知生成]禁榷制度
禁榷制度是对关系国计民生和最有利润的工商业由政府垄断而禁止民营的制度。

一般被纳入禁榷制度的行业有盐、铁,后扩展到茶、酒等。

其积极影响为限制了富商大贾牟利;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是阻碍私有产权的发展;滋生了官商勾结;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压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3.(2019·江西上饶六校联考)如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良种马、苜蓿、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

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和凿
井技术等传入西域。

这说明()
A.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
B.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绸之路的繁荣
解析:B分析材料可知,从中原传入西域的基本上都是手工业产品或先进技术,而西域传入中原的主要是原始的农牧业产品,对比可知,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西域来说是较高的,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生活”因“外来物品传入”而“改善”的信息,故排除A 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原和西域之间的物种交换和技术传播,并未提及贸易方式,也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故排除C、D两项。

4.(2019·江苏南京二模)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

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

他认为汉代()
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解析:C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官方政治地位上儒学是独尊的,高于其
他学派;第二,民间学术上,其他学派可自由发展,故可判断C项正确。

A 项只适用于第一层意思,排除A。

材料没体现地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挑战,B项错误;由“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可知,当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D项错误。

5.(2019·湖南长郡中学适应性考试)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两汉私人讲学的历史叙述。

由此可见,当时()
A.官学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B.重学风气推动士人阶层壮大
C.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脉
D.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
解析:B材料吴章、疏广、夏恭、刘茂讲习《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弟子门徒“千余人”“数百人”“自远方至”,可反映出当时私人讲学推动士人阶层的壮大,而私人讲学的兴盛又和儒学官方地位确立、社会形成重学风气有关,故B项正确。

私人讲学兴盛,不等于官学制度遭到破坏,逻辑上推不出,A项错误;材料只能看到吴章、疏广等人讲授不同的经书,而不是一种经典在同一个世族内部传承,C
项错误;材料记述涉及五经,但不涉及四书,D项错误。

[背景知识]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6.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

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减省,容易辨认。

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

”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解析:B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强调“隶变”与现实政治之间的联系,A 项单纯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不合题意,故排除A项;另据题干
中隶书易书写、易辨认的特点可以判断,隶书便于书写和掌握,故秦始皇采用隶书,比小篆更有利于下层人士书写和掌握,更有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故选B项;C项表述与事实不符;D项与材料没有关系,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7.(2019·江苏扬州期末)董仲舒新儒学深刻影响着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

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

”“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材料三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

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

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

——吕思勉《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施政的重点应该是什么?他认为古代天子治天下的手段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特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新儒学被统治者采用的理由。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重点,根据材料一“人亦应以德政为主……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得出施行德政,推行教化;第二小问手段,根据材料一“教化行而习俗美”得出教化;第三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得出仁义礼乐。

第(2)问,第一小问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二“受命于天”得出君权神授;第二小问特色,结合所学可得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是一种新儒学思想体系。

第(3)问,从新儒学理论本身及统治者需要两方面思考。

答案:(1)重点:施行德政,推行教化。

手段:教化。

内容:仁义礼乐。

(2)核心思想:君权神授。

特色: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是一种新儒学思想体系。

(3)理由:统治者好大喜功;儒家擅长教化和典礼;教化手段有利于维护统治;君权神授顺应统治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