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掌握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

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

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

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

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

秦汉文化成就多种多样,涉及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因此知识点繁杂,对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对高三学生来说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是分析、理解、阐释历史的基础。

2.培养学生宏观地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

教材对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了四点。

对高三教学来说,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简单地记忆这四点,而是把这些特点作为秦汉文化特点的示范参考。

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秦汉文化成就的微观学习,尤其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夏商周的文化、春秋战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理解和体会秦汉文化的特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反映。

在指导学生掌握秦汉文化成就的同时,把这一节同第二章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把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秦汉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对秦汉时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正确认识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秦汉的科技成就、哲学和宗教,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成就辉煌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一、制作课堂多媒体教学网页《秦汉文化》栏目介绍:名词解释(“汉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导引”等。

)科学原理(地动仪的原理、造纸过程。

)历史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组图、长沙马王堆文物组图、汉代画像砖石组图等。

)史料摘录(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关于张衡对月食的解释,张衡传、蔡伦传的有关内容,《九章算术的内容。

)讨论区(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和影响)、相关链接(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网址)、知识结构二、学生自学预习题:查阅工具书,了解名词“汉学”、“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及地动仪的原理等;每人在教材内外寻选一段“汉赋”或“汉乐府诗”朗诵体会一下。

三、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依据学生水平和高三学习要求,理解具体成就,整理知识结构;第二课时的内容包括分析秦汉文化特点、总结秦汉文化辉煌成就的原因和影响,达成对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的整体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对前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秦汉时期在政治制度创新、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这些都对秦汉时期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天学习秦汉时期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秦汉文化》。

与那些在当时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相比,文化方面的成就往往显得波澜不惊,但恰恰是这些成就往往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最主要遗产,影响深远。

我们首先要掌握秦汉时期中国人民取得了哪些文明成就。

【讲授新课】一、知识结构秦汉时期中国先民在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印发空白知识结构表,每人一份,可以在课前填充完成;屏幕显示空白知识结构表,以下依次请学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来概括。

)1.科技成就(请学生概括天文方面的具体成就后,教师补充。

)我们的祖先历来关心宇宙形态、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天文历法又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尤其古人相信天象与人世间的事是有联系的,因此对天文学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

秦汉时期在天文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提问:汉初制订的太初历有什么优点?(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太初历比以前的历法更完整,准确程度高。

汉代还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屏幕显示材料,教师解释)“(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三月己未(十八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汉书·五行志》秦汉时期对天文学有重大贡献者首推东汉张衡。

史称他“少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约己博艺,无坚不钻”、“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他在天文学上成就尤其突出,教材中提到张衡对月食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屏幕显示史料,教师解释)“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

……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指地球的影子)。

……遇月则食。

”——选自张衡天文学专著《灵宪》张衡还发明了水运浑天仪,通过水动力,模拟天体运行状态。

他已经认识到宇宙的无限,他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并且系统地阐明他的宇宙结构理论,形成他哲学世界观。

他在地学上的贡献,大家熟知的是他发明、制作了地动仪。

提问:谁能说明地动仪测地震的工作原理?(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根据学生对地动仪原理的了解情况,决定是否演示课件“地动仪的原理”。

)提问:谈谈你对张衡的评价?张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机械制造家,还是一个闻名当时的思想家、文学家。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与数学紧密相关,古代称天文历算学。

张衡就在数学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比如他对圆周率作过推算、著有数学名著《数罔论》(已经失传)。

但是秦汉时期中国数学发展并不在于此,汉代数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九章算术》中。

(屏幕显示“九章算术”内容,教师解释)《九章算术》介绍246个数学问题及其解法,分9大类,即:一、方田(分数四则算法和平面行求面积法);二、粟米(粮食交易的计算方法);三、衰分(分配比例的算法);四、少广(开平方和开立方法);五、商功(立体形求体积法);六、均输(管理粮食运输均匀负担的计算法);七、盈不足(盈亏类问题);八、方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九、勾股(勾股定理的应用和简单测量的解决)。

《九章算术》作者已无从查证,其成书虽在东汉,但主体内容在西汉就已经存在,是经过许多人修改补充发展完备起来的。

“粟米”、“衰分”、“均输”三章中关于比例算法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

第七章“盈不足”所讲的算法问题在中世纪阿拉伯算术里被称为“契丹算法”(即中国算法,阿拉伯人把中国叫契丹),说明中国古代数学知识向西传播。

提问:从九章算术的内容来看,秦汉数学成就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九章算术是对从周朝一直到汉代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数学成果的一次比较系统的总结,注重实际应用是它的突出特点。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请学生概括秦汉时期的主要医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名医及其著作成就,反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医学治疗体系形成了。

秦汉时期又一值得后世引为自豪的科技成就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造纸术是汉代发明的,东汉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们先看一看古人造纸的工艺流程。

(屏幕演示造纸的九个步骤。

)请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造纸术外传示意图》概括造纸术的外传情况。

提问: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什么说它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在纸没有发明前,古代先民曾经使用龟甲、兽骨、金石、简牍、缣帛等作为书写材料。

但“缣贵简重”,以往的书写材料存在各种局限。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写材料的局限也成为人们记事交流、保存思想、经济文化发展的局限,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价廉易得、使用方便的新型书写材料。

造纸术的发明适应了这一要求,尤其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后,“自是莫不从用焉”,成为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

造纸术不仅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也适应整个人类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

纸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提问: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什么特点?秦汉科技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2.哲学和宗教(学生概括思想方面的主要内容后,教师补充。

)在思想领域形成两种哲学观点的激烈矛盾斗争。

一种由西汉董仲舒所阐发的唯心主义思想,另一种是东汉王充所代表的唯物主义思想。

我们先来看董仲舒的观点。

提问:董仲舒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他宣扬“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这两者密切相关。

他认为天是最高主宰,而且天有意志、有感情,皇帝代表天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君权神授的观点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提问: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董仲舒的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提问:董仲舒的思想和建议为什么能得到汉武帝的采纳?谈谈你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董仲舒的观点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促进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使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思想趋于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

“天人感应”说也助长宣传神灵怪异之风。

以王充为代表的学者反对“天人感应”说,对神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王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概括,教师总结。

)王充的观点体现了与唯心主义哲学的对立。

在那个迷信思想盛行的时代,他的观点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王充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这一时期,古代宗教形成新格局,即外来的佛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并存。

提问:秦汉时期古代宗教形成新格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东汉明帝求佛法、建白马寺等说明统治者的鼓励和提倡是宗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神仙方术和迷信思想是宗教产生的助推器;道教所宣扬的观点对百姓的吸引说明人民的苦难、社会问题是宗教产生发展的土壤。

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问:秦汉时期的思想有什么特点?董仲舒的阐发,既使儒学神秘化,又使儒学官方化。

这是汉代思想的突出特点。

那时,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哲学观点对立;佛、道并存的宗教格局开始形成。

3.史学成就汉代的史学成就首推司马迁写的《史记》。

提问:阅读教材史料,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司马迁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教师可作解释)表达了他治史的目的,反映了司马迁气魄宏大的治学理想,也体现了历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