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秦汉文化的特点。
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
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
司马迁与《史记》;《汉书》。
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
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1.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
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其影响又是多方面的。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较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各自的思维特质,教师宜尽力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
同时,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3.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活跃,许多作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学艺术的精品,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文艺鉴赏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标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
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要点一、秦汉文化的特点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3.水平居于世界前列4.奋发向上,气势恢宏二、科学技术1.天文历法2.数学3.医学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三、哲学与宗教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2.董仲舒的儒学3.王充及其《论衡》4.佛教的传入5 道教的形成四、史学的巨大成就1.司马迁与《史记》2.《汉书》五、文学的新成就1.赋的兴起与汉赋代表作2.汉代诗歌六、雕塑与绘画1.陶塑艺术2.绘画艺术3.音乐歌舞(指导阅读)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教学重点: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学;司马迁与《史记》;汉赋与乐府诗;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
二、关于本节的导入新课,教师宜加强直观教学,从形象入手,来引入本节的教学。
如果条件许可,采取电教辅助手段,可剪辑制作录像带,其内容包括:长城(应为汉长城的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马王堆汉墓帛画、洛阳白马寺。
一般情况下,也可以用大幅教学挂图。
本节的教学课时数为2课时。
建议教师:前一课时,讲授秦汉文化的特点、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后一课时,讲授史学、文学、雕塑与绘画等方面的有关内容,以及对秦汉文化进行小结。
如能在后一课时里,留出1/4课时,用以总结本章基本线索、时代特征,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关于“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先秦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上升阶梯。
秦汉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状况,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有些成就得到发展,有的学科领域得到拓宽,有些经过改造、发挥,更加完善、系统,更加理论化。
秦汉文化与先秦文化,一脉相承,又有创新。
海内六合大一统,封建经济大发展,秦汉封建国家影响深入边远地区,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的崇尚,这些既是秦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又铸就了秦汉文化的特有风采。
讲述秦汉文化特点一目时,教师要围绕教材所列的四个特点,突出重点地展开。
其一,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秦朝、汉朝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
稳定的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的大一统的秩序,形成文化的趋同与统一,同时,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又使各民族、各地区(包括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的人们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
统一,使中华文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统一前提下的多样,又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对于这个特点,无需多作展开,但应联系前节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回忆。
其三,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数学方面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秦汉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很高,也很全面。
这就使秦汉文化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代。
其四,秦汉文化气度不凡,气势恢宏,而且充满自信,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秦汉时期的文化之所以具有这一特色,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给它提供了大制作、大手笔的可能性,同时这也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有关。
至今,人们站在长城、站在秦陵兵马俑阵前,阅读《史记》、吟诵“大风歌”,无不为之折服,而由衷地叹其伟大、宏大与博大。
本目内容既是秦汉文化一节的开篇序曲,又是本节的总纲。
在以下各目的教学中,宜时时注意呼应,以此为纲,逐次展开。
四、关于“科学技术”秦汉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
一贯为中国古代人们所重视的天文历法、算学、医药学,又有了新突破。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更具开创性,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巨大而又深远。
关于天文历法的成就,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制订并颁行“太初历”。
汉初沿用秦历,即“颛顼(zhuān xū)历”。
但秦朝颁行的“颛顼历”行用百年,误差越来越明显。
汉武帝命天文历算专家制订的更科学的新历法,太初元年(前104)编定。
这部新历法就是“太初历”。
它以正月为岁首,而且努力协调太阳纪年、太阴纪月的矛盾,因此是一部较完整,在当时也更科学的历法。
历法对农业生产有直接指导作用。
第二,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准确记载。
第三,张衡的科学成就。
他对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
”(张衡《灵宪》)他还制作了地动仪。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早于欧洲一千七百多年。
张衡“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关于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九章算术》。
这是西汉最重要的一部数学专著,其成书时间不晚于东汉前期。
全书共分九章,以算法应用编次,清楚地汇编了246个算术命题及其解法,形成了我国古代算学的完整体系。
关于中医、中药学的发展,讲授宜突出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这个核心,以华佗、张仲景的成就为重点,展开教材的主要内容。
其一,简介汉朝成书的、反映中医药学早期成就的两部著作。
《黄帝内经》,看来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由多人反复修订补充而到汉朝才编定,以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贯串全书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医的基础理论。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录有三千多种药物,并均有详细说明。
其二,东汉末年杰出的医生华佗,以外科手术著称于世。
华佗发明麻沸散,是世界外科麻醉术的首创。
中药麻醉剂不仅可靠、安全,还具有抗休克、抗感染的优点。
其三,东汉“医圣”张仲景。
他的名著《伤寒杂病论》,主要是诊断中的辨症方法和切合病情的多种治法与方药。
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有关病症的论述,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
关于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应让学生掌握下列内容:第一,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
当时的纸张残片实物已多有出土。
第二,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原料更易寻,造价也低廉些,这使造纸术与纸的使用有了推广的可能。
第三,造纸术的外传。
对照地图,说明外传的情况。
对于文化发展与传播以及思想交流,纸的应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五、关于“哲学与宗教”儒学、佛教、道教,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教材首先归纳指出了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确定儒学的统治地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斗争激烈,王充在唯心主义泛滥之时独树一帜;佛教传入,道教始创,中国古代宗教格局的基本框架形成。
然后课文分门别类叙说评议了各方面的具体史实。
在本目的学习中,学生应掌握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思想核心和他的著作。
儒家的独尊,由董仲舒首倡其议。
他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它宗教化。
董仲舒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
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天授”。
“天人感应”:天是最高主宰,而且天有意志、有感情,皇帝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瑞祥;“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君权天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从这个基点出发,他提出了封建伦理纲常。
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着,课文讲述了王充及其《论衡》的唯物思想。
东汉前期,张衡等人都反对谶纬之学,王充及其《论衡》高举唯物主义旗帜,在理论上大加阐发,反对唯心主义。
他认为:万物皆由物质性的“元气”构成,天也是“含气之自然”,因此“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彻底否定了天人感应。
他认为:精神依存于肉体,“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谶纬迷信都是人们编造的谎言,是“后人诈记以明效验”的鬼话。
关于佛教的传入,课文只要求学生了解:西汉末,佛教经中亚传入;汉明帝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阳白马寺,佛教在中国传布开来。
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不久,人们对佛教的了解也并不多,但此时的传入,为后来的广布提供了基础。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让学生了解:道教的形成,道教的经典,道教的早期活动。
道教是以黄老学说与神仙方术结合为基础,又杂入了阴阳五行学说等,逐渐形成的宗教。
《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其内容非常庞杂,大部分内容为布道教化和伦理道德,也有些内容提出了反对富豪聚敛财产,主张自食其力,救穷周急等观点,这些观点对平民极有吸引力。
东汉末年,道教分为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派别。
宗教信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宗教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宗教天国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他们利用宗教软化人民的反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