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穿针引线的学问

穿针引线的学问

穿针引线的学问
【摘要】学习就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上的发展,原有知识结构组织得越好,就越适合学生保存和应用。

当学生遇到新知识时,就越容易被提取出来,来适应新的学习。

但如今我发现: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是图片文字很少。

很多的结构关系都被“藏了起来”,那么作为老师的我来说,我该如何找到这些零碎的显性知识?并且把这些一块块的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呢?因此在数学课的操作活动中如何做好穿针引线的学问就成为我思考的方向。

一、教学片段
片段一:
这是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学内容是《位置》----左和右,让学生理解左和右含义,并且相对应的左和右的关系
片段一:
理解空间中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同桌面对面)
1 请你用眼睛看一看自己的左和右,说说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看着对面的同学说说他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师:面对面时,你的右边同学和对面同学的右边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会不同呢?小结:由于我们每个人所坐的位置不同,所以左右也不同,左右是相对的。

我的左是你的____,我的右是你的____。

片段二:
这是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学内容是《位置》——上中下,左中右,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1、感知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2、初步理解上与下、左与右是相对的概念。

师:这栋房子里住了哪些人?
对!他们都住在一栋房子里。

欢欢和乐乐先要到小巧家去做客。

听!欢欢正在问乐乐:“你知道小巧住在哪里吗?”
乐乐怎么回答呢?我们听仔细了:“太简单了!小巧住在上面一层左面的房间里。

”[板书]
乐乐把这一层叫做......(上面一层)这一层是......(中间一层)那么这一层就是......(下面一层)。

乐乐把这里叫做......(左面的房间)这里是......(中间的房间)那么这里就是......(右面的房间)。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上、中、下,左、中、右”
[揭示课题]
所以他说小巧住在......( 上面一层左面的房间里)我们要象乐乐一样把话说完整,先说哪一层再说哪一面的房间里,一起说一遍“小巧住在......”
老师请两个小朋友把刚才欢欢和乐乐的对话再说一遍。

师:会吗?乐乐要考考我们,听好了:“小朋友,你们会不会用上中下、左中右来说一说其他人住在哪里呢?”
片段三:
这是二年级的数学课,教学内容是《视图》——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让学生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且知道从不同角度(上、下、前、后、左、右)得到的视图往往是不同的。

各人眼中的杯子
把杯子放在桌子的中心位子,学生分别围坐在4个方向。

请你拿出铅画纸把你看到的杯子的样子画下来。

(生操作)
小朋友请把你画的杯子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说明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在小组内交流, 使他们初步感受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往往是不同的。

判断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看到哪个样子的杯子?并用线连一连。

由3个片段引起的反思:
优点:通过从这3个片段的教学可以看出教学中有一些相同之处:1、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

2、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其概念和含义。

3、以游戏活动的形式贯穿教学,寓教于乐。

不足:当教学《视图》——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觉得有一部分孩子在小组活动中,
刚开始学习积极性很高,让他们说说、画画、并且观察。

但是不知道是否是5分钟热度还是觉得所学知识似曾相识?一会就对所学内容不敢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了。

但是最后所做得习题的正确性也不是很高。

二、如何进行穿针引线?
片段3中教学中的不足引起了我的重视,在课题研究中,我对操作的有效性开始深入的理解,并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课堂。

并开始追问自己:对于似曾相识的知识怎么办?如何利用好原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如何做好穿针引线这一角色?我想可以从这2方面入手。

1、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起始阶段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

成功的导课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

上课开讲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为演奏、演唱奠下良好的基础。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科特点,课时内容,班级实际,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感。

在课前,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设计问题,提出要求,并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力。

实际上,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应用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兴奋点,这样会使他们有一种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成功的喜悦,继而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为此,我对第三个片段重新设计。

三、穿针引线具体做法:
课前引入。

1:找自身的左与右(听口令做动作)
师:小朋友,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准备好了吗?
伸出你的右手,伸出你的左手
左手在右腿上拍两下,右手在左腿上拍两下,
左脚踩2下,右脚踩2下
师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在做游戏的时候找到了自身的左右,做对了动作。

那你能不能说说别人的左与右呢,下面请小朋友一起来猜一猜图中小朋友的左与右。

2:猜猜左与右
出示三幅图1.右手投篮 2.左脚踢球 3.左手拿放大镜
(你是怎么想的?将身体调整到图中一样的位置,感觉一下。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不仅找到了自身的左、右,还能站在别人的角度通过模仿、观察、思考,判断出别人的左与右。

今天我们要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学习你眼中的左和右——视图
二、新授部分。

1、设疑引入
教师出示茶壶:小朋友这是喝茶用的茶壶,老师把茶壶这样面对你们或这样面对你们,你们看到的茶壶形状一样吗?
为什么看到的会不一样呢?
2、操作:各人眼中的壶
操作要求:图中小丁丁他们在仔细地观察一只茶壶,并把各自看到的茶壶的形状画了下来。

你们桌上也都放了这样的一把小茶壶。

请你们学小丁丁他们这样,每人选一个位置坐下,现在请你们从坐的位置,仔细地观察一下,把你看到的茶壶的形状画下来。

学生坐在四个方向,观察茶壶,把看到的画在纸上。

3、小组讨论交流:
(1)你刚才是怎样面对茶壶的?
(2)你和谁画的画是相反的,为什么?
(3)你们小组画的四幅画是不是同一个茶壶呢?
(4)为什么同一个茶壶会画出不一样的结果呢?
(5)你画的图与图中哪个小朋友是一样的?说明你观察的方向与谁是一致的?
4、归纳:
初步得出结论:因为我们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同一个茶壶,所以看到的茶壶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整个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经历了操作活动的设疑——操作——发现——归纳”这一过程,有序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同时,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就得到提高,也真正有效的获得了知识。

在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对图形形成的现实空间,及图形的形象有初步的感知,又通过语言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表象;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个班级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参与度达到了100%,学生学习主动性也达到了95%以上,教学目标达成度在95%。

四、做好穿针引线的心得体会:
1、注重深度:沟通前后知识的结构化联系。

数学教学首先要研究“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而要考虑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学生“头脑里已经有了什么”,也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怎么教”,即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绝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前后的学段中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

只有把握其前后发展的联系,研究其整个知识链的结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知识发展中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2、关注广度:拓展横向知识的结构化联系
在知识点之间,数学知识也是有机联系的,具有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

具体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常常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这样的教法,虽然便于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形成较为成熟的知识点,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常的学习中,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使孤立的、分散的、繁杂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3、追求厚度:搭建知识内部的结构化关系
在知识点内部,也呈现着结构化关系。

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构成这一知识点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按照知识内部结构和学生认知实际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总之,数学的知识教学不是不加组织地向学生传授孤立的知识,而是要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结构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动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