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马晓正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教法,教学程序。

下面我来一一说明:
1.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本课题属于新课标中一级主题—物质构成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

主要达到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教材变化
顺序变化——单元顺序由四提至三。

内容变化——分子和原子移至第三单元,化合价和化学式移至第四单元。

课题变化——4个课题改3个课题。

(3)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生物和物理课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一些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知道分子很小,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但是学生的困惑是很难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原子概念。

不能对于物理课上的一些现象在微观的角度作出科学的解释。

而且在学生前两个单元的化学课学习中已经学习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方面比较宏观的内容,从未涉及到物质的微观结构,要将微观粒子的概念建立起来,并且将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特点建立起研究方法相对较难。

此时学生处于刚刚接触化学,对于化学保持一种好奇向往的感觉。

利用这点对教学加以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更真实的理解课程内容。

综合以上所述,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一)根据课标要求: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能运用分子的特征解释宏观现象。

(二)根据学生情况:教学难点:建立微粒运动的想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
2.知道分子的特征,并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分子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身边常见现象、图片、实验等的观察和分析、进行猜想、推理和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初步建立物质的微粒观,并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巡回引导】
肯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评价方案】
【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升华)定义分子氧气和二氧化碳性质比较实验
图片实验: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在氧气中燃烧现象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物
教师提问:
1、描述实验现象。

2、两集气瓶中有什么粒子?相同吗?无数粒
子聚集到一起,使物质都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通过实验让学生让学生归纳出分子的概
念,并体会分子的化学性质和分子种类之
间的关系。

得出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
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巩固练习从分子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一滴水里的水分子的个数由10亿人来数,
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3万年才能
数完,说明了什么?
(2)大多数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说明
了什么?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
和气态时为什么所占体积不同?
(3)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
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及时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小结
展示一杯水
谈谈现在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用所学知识去体会、去理解,更加有思考
性,同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大有好处。

拓展【过渡】科学家现在不仅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
得了分子的图像,而且还诞生了世界第一台分
子机器。

【介绍】世界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这样做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发展学习
化学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