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
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
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
到明代中期,又出现另一种揽纳。
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以谋取厚利。
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
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
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
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副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
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
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
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从征收到入库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
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形态而言。
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
各种包揽,危害极大。
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
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贳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
”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解纳者被累不堪。
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
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
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
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
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
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
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
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要交纳船税,要支付牵挽、转搬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
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以解京钱粮物料为中心》),有删改)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B. 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草料等,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 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 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上纳难以顺利完成的原因。
C. 揽纳户从税户、解户那里兜揽时对他们额外勒索,从监察御史邓真“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的言论中,可知他们的贪得无厌。
D. 文章第一、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文章在最后一段分析了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钱粮物料征办地到京城,从揽纳户到仓场官吏员役,揽纳活动地域广阔,参与人数众多,运作形态多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B. 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C. 揽纳户极大地增加了解纳户的负担,“贻害小民,苦累正户”,连明神宗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明确指出这是揽纳最大的恶果。
D. 揽纳户在兜揽代纳过程中,或揽而不纳、以次充好,或多收少缴,手段不断翻新,其最终目的是谋取个人利益。
【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制度性弊端”中的“制度”不是指封建制度,而是指纳税制度。
2. 试题分析:“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是两个明显的特征。
3. 试题分析:“最大恶果”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后生可畏刘斌立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
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
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
其它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
“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
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
”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
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
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
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
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
”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
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
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
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
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
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
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
”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
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
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父子关系紧张。
B. 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很不满意。
文末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C. 常远跑到青海茫崖的矿区演出,是为了接触中国最底层的民众,了解中国最基层的现实。
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D. 小说通过“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
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又无可奈何,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5. 小说在刻画常远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6. 文中“我”在微信中回复“你就当浪子回头吧……”如果以《浪子回头》为题,你觉得如何?试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4. D 5. ①个性鲜明,有主见。
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
②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
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对弱者有悲悯情怀。
③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
矿难发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官司。
④穿着打扮时尚(外在形象太酷)。
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⑤叛逆任性.律考后,背着父亲偷跑去青海小镇当鼓手。
6. 观点一:很好。
①常远穿着时尚,行为叛逆,不遵从父亲教诲,十足“浪子”表现。
②后来,常远带着对弱者的同情,回来考律师,并义务为穷人打官司,这是“回头”的表现。
③“浪子”也能回头,叛逆者身上也具备正义感,体现新一代年轻人的特点,有利于表现不能轻看年轻人这一主题。
观点二:不好,还是原题好。
①“浪子”指流荡不务正业之人,常远并非是不务正业之人。
常远当时的叛逆,是因为他喜爱当摇滚乐手。
②常远敢于为自己的追求,跳出父辈的安排,正是年轻人可贵的品质,是“后生可畏”的具体表现。
③和原题目《后生可畏》相比,《浪子回头》不能体现主人公的担当,对主题的表现也就显得乏力。
【解析】4. 试题分析:A项,“父子关系紧张”属无中生有;B项,“很不满意”言之过重,“我”只是对他们的做法不以为然又无可奈何;C项,对常远的演出目的理解错误。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对弱者有悲悯情怀”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