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5分)青花字陈鹏举①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
青花字原是写在瓷坯上的,写了后施釉,再烧成瓷器。
字在釉下,也是釉下彩了。
青花字见得最多的是官窑上的年款,譬如康熙、雍正和乾隆年款。
现在仿品大都沿用“大清乾隆年制”的字样。
乾隆是青花盛世,从年份的长久和形制的完备在康雍乾三代中也是到了顶峰的。
而且乾隆可能更有后世的人缘,所以要仿青花瓷,自然以乾隆为先了,只是瓷器到底是无法仿的。
譬如这款,当时是由专人写的,是具有个人情怀的极好的楷书,很难仿。
明代成化年青花出奇地淡雅,它的官窑落款,也是极淡雅的字,内里是少有的丰茂,看上去却弱不禁风。
好些年前,有个鉴赏家,特地给我看一个成化青花盘。
这盘是碎成了几瓣重新粘起来的。
他让我辨一下真伪。
说实话我眼力不到,还好看到了底部“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说它是赝品了,理由是只要看“成”字的一笔折勾,就能看透写这款的人内心的生硬了。
鉴赏家很吃惊,因为这盘仿得很到位,瞒过好几个行家了。
想不到不是在胎在釉在青花在画工,而是在字上出了问题。
其实该吃惊的是,这问题很致命。
原先一个无名的窑工所具有的素养,现在连鉴赏家也难得具备了。
制陶制瓷,还有竹刻石刻之类,现在都被称之为“工艺美术”,言下之意就是比艺术低下一等。
然而在古人那里呢?人家才不分艺术和工艺美术。
因为那时的人都很艺术,他们出手的东西,很难做成不艺术。
这就是“成化”的“成”字的那一折勾,足以露馅的缘故。
②由青花字说到以往的窑工,就不免要说到民窑瓷上的窑工随意书写的青花字。
这是我心仪的青花字。
民窑瓷上的譬如“福”、“寿”、“百子百孙”之类的青花字常见,因为写法不一,都好看。
有次见到一个明代天启年的青花小碟,碗沿有四坨青花,初以为是字,再看像花了,再三看又像字。
喜欢煞了,匀来放在了案上,写字时,拿它舀水磨墨。
在当年的福佑路地摊,买到一个瓷砚,20多厘米直径,圆得清秀。
难得的是背面有两片长长的青花字,竟是两个谜面。
不是古板的七言、五言,而是《红楼梦》里“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那样的句式。
这字很开怀的样子,看得出写它的人,心里很快活。
后来猜出来了,打的两个字分别是“嘉”和“宝”字。
这瓷砚应该是乾嘉时候的,很喜欢。
后来不知搁哪里了,至今不知还在不在。
也是十来年前,还在地摊上找到一个磁州窑的壮罐。
这回不是青花字,是褐色釉写的字。
竟然写的也是谜语。
这字写得更自在了,还是喜欢,就把兜里的钱全翻出来,把它抱回家去。
字是下面这些:“一物生来兄弟多,先生兄来复生哥。
生下兄弟顶门市,有了大事问哥哥。
打一字。
”见到不知名的往日窑工随意留下的谜面,一时懵了。
于是在本刊上征求谜底。
竟然纷纷猜错。
后来是一个有着学龄前女儿的家长来信了,说这个谜面,在他女儿的幼儿磁盘里有,谜底是“牙”。
于是赶忙刊登,和感了兴趣的读者,一起向幼儿看齐。
③前些天在朋友的店铺里,见到一个康熙时的瓷钟,高17厘米,钟口直径13厘米。
瓷胎细糯洁白、釉面坚致,体量沉稳。
更出色的是,同样沉稳的青花字,一行行把整个钟面铺满了。
没读几行,就感觉抄录的是极好的古诗。
冲淡的句子,和相称的青花字,不由人不喜出望外,顷刻就请朋友匀我了。
后来知道,青花写的46句230字,是唐代诗人常建和储光羲的五言诗,是常建的《江上琴兴》、《送李十一尉临溪》和《西山》三首,以及储光羲的《田家即事》半首。
这些诗可以在康熙时期,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敕主编的900卷《全唐诗》中的144卷和137卷找到。
把这些气息相通的诗句连在一起写下,可见窑工出色的素养,也可见康熙时诗的深入人心,至少这位不留名的窑工,有着诗的心肠。
(选自2008年10月12日《解放日报》有删减)1.第①段“这问题很致命”一句中“致命”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第②段中列举两则谜语的用意是。
(2分)3.从全文看,窑工出色的素养主要表现在:(1)(2)(4分)4.以下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花字就是青花,青花字是指窑工写的字。
B.要仿青花瓷就要以乾隆为先,是因为乾隆有后世的人缘。
C.最多见的青花字是官窑上的年款,但并非是作者心仪的。
D.民窑瓷上的青花字写的都是谜语。
5.根据全文意思,用简洁的文字介绍“青花字”。
(80字以内)(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
(22分)美生灵张炜①暮色中,河湾里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湾。
一群羊正在低头觅食。
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
这儿水草肥美,让它们长得肥滚滚的,像些胖娃娃。
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
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
②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爱护的动物了。
它们与人类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
它们被豢养,被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是最后交出的肉体。
它们咩咩的叫声,可以呼唤出多少美好的情愫。
它们那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互相倾诉和呼唤,那由于鸣叫而微微开启的嘴巴、上皱的鼻梁都让人感到一个纯洁的生命的可爱。
③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羞愧,看得不知所措。
④人在这种美生灵面前,应该更多地悟想。
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
这遥遥无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类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这一类生灵。
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
这是人类的全体未曾被告知的一个大限、一个可怕的命数。
在这个命数面前,敏慧的心应该有所震栗。
⑤温柔和弱小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无可企及的美却可以摧毁一切。
它最终仍然具有威慑力和涤荡力。
⑥三只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咩咩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
它需要抓紧时间摄取更多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
它知道这些撒娇声,这嗲声嗲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
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就自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用有些笨拙的、粗粗的、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
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
最后它们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直起来——它们想起了母亲,立刻惊慌失措地呼叫起来。
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它们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
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声要粗重有力多了。
这遥遥相对的呼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
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
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又开始寻找食物。
⑦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
它们把这温暖和热量分赠人类,人类却对这宝贵的馈赠毫无感谢之情。
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羸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夺,因为他们自己在同类中也常常这样去做。
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来,人类几乎不懂得羞愧。
他们更多的时间像羊一样吃草,有机会却要放下草吃羊。
他们常常奢谈自然界的所谓“食物链”,却从来不研究自己与其他动植物所构成的“食物链”。
在整个神奇宇宙的生命链条中,人类构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环。
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
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⑧暮色苍茫中,这一群美生灵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
它们驮着所剩无几的光明踽踽而行。
在这生命进化的历史上,它们的确是一些跨过了漫长世纪的苍老的生命,它们也许懂得太多太多:关于这个星球、关于漫漫时光、关于生命的奥秘。
⑨原来它们颔下垂挂的那一缕胡须,远远不是什么滑稽的标志,而是某种深刻的象征。
它们正因为对这个世界知晓得太多了,才这样听天由命。
⑩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
6. 第①节中“生出无限的怜悯”的原因是:(2分)7. 综观全文,概括将羊称作“美生灵”的主要理由:(3分)⑴⑵⑶8.第③节中“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运用修辞手法,主要作用是:(3分)9.第④节末尾句中的“这个命数”具体指的是:(2分)10.第⑦段写到:“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
”联系上下文看,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⑴⑵⑶11. 请就第⑥小节描写的某一特点作简要赏析(60字以内) (3分)12.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 这篇记叙性散文探讨的是如何尊敬自然,善待生灵,与自然构成亲密关系的问题。
B. 文章开头写一群羊黄昏时分在河边觅食,如诗如画,又以“驮回阳光”作结,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C. 本文感情基调明朗,直接赞美羊的那种毫无侵犯性的奉献精神,同时委婉含蓄地批判了人类的野蛮索取和掠夺行为。
D. 本文感悟独特、思考深刻,所谈的是人类自身的美丑、人类自我拯救的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E. 本文感情真挚,立场鲜明,在赞美羊的奉献精神的同时,批判了除羊之外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灵的丑恶,发人深省。
F. 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刻画羊的形象,表现对羊的怜悯之情。
(三)默写(任选6空)(6分)[注:答题超过6空,按前六空顺序评分]13.⑴潭西南而望,,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⑵,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⑶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⑷,,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⑸昔我往矣,。
(《诗经•采薇》)⑹悟已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⑺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四)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6题(8分)[越调]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白朴马致远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14.小令以单个曲子为特征,是元代散曲的主要形式,这里的“越调”是,“天净沙”是。
(2分)15.两首元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白曲开头写落日晚霞映照下的孤村,炊烟轻飘,老树上栖息着一只天寒归林的乌鸦,给人萧瑟、清冷之感。
B.马曲“夕阳西下”一句的出现,使前面三句所描写的景象有了一个背景,给画面增添了一层光泽,使整首曲的色彩鲜明,表现了人物开朗、乐观的心理。
C.白曲结句变远景为近景,变朦胧为清晰,色彩变灰暗为亮丽,表现了作者积极而健康的情感状态。
D.马曲的最后一句,画龙点睛,点明了主题。
16.请对“一点飞鸿影下”句作鉴赏。
(任选一个角度) (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楚庄王赐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