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
▪参考书:
▪石云涛主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10月
▪绪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第一节文化的概念
▪一、古今“文化”观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
▪相对于“文治教化”——“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说苑·指武》)
▪cultura 拉丁文:耕种、居住、练习、敬神,陶冶性情,培养道德。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Tylor, Edward Burnett)《原始文化》(1871年)

▪“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是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C·克鲁克洪《文化的概念》,《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特定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这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起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旧石器时代重要考古遗址的年代
▪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距今200万年;
▪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距今约180万年;
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陕西蓝田人距今约115-110万年
北京周口店猿人距今约46万年;
北京山顶洞人距今约20-1万年
▪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遗址年代
(一)黄河流域文化区
▪仰韶文化距今6000多年前;
(因最早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仰韶文化的代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
彩陶文化距今约5000年。

▪仰韶文化
▪黑陶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重要考古遗址及其年代
▪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县),距今约7700年以上;
▪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市),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山东省章丘市),距今约5000-4000年之间;也被称为“黑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甘肃省临洮县),距今约5000-4000年;
▪齐家文化(甘肃省政和县),距今约4000年;
▪二里头文化(河南省偃师县),距今约1900-1800年。

▪(二)长江流域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市),距今约7000年;
▪马家浜文化(浙江省嘉兴市),距今约6000-5000年;
▪良渚文化(浙江省余杭县),距今约5000-4000年;
▪屈家岭文化(湖北省京山县),距今约4000-3000年。

▪良渚文化
▪屈家岭文化
▪(三)珠江流域文化区
▪石峡遗址(广东省韶关市),距今约5000-4000年;
(四)北方和东北文化区
兴隆洼文化(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距今约8000-7000年;
红山文化(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距今约5000年;
红山文化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原因及重要特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成因
▪(一)自然环境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 1.适宜的温带气候
▪“人类所以进化者,不徒恃物质上之势力而已,而并恃精神上之势力。

故物类之争生存也,惟在热度之强盛、营养之足用而已。

人则不然,恒视其智识道德,以为优劣胜败之差。

人物所循天演之轨道,各自不同,盖以此也。

夫酷热之时,使人精神昏沉,欲与天然力相争而不可得;严寒之时,使人精神憔悴,欲与天然力相抵太剧,而更无余力以及它。

热带之人,得衣食太易,而不思进取;寒带之人,得衣食太难,而不能进取。

惟居温带者,有四时之变迁,有寒暑之代谢,苟非劳力则不足自给;
苟能劳力亦必得其报酬。

此文明之国民所以起于北半球之大原也。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类编下·地理》
▪ 2.纵横交错的大河
▪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是距今八千年左右的中原文化。

▪中国河流分布图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
▪ 3.相对独立的大陆
▪(1)进入文明社会以前及文明社会初期
▪第一,地理条件为众多人群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第二,各地文明不同形式的交流;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史记·五帝本纪》
▪(2)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文化交流
▪第一,魏晋以前的东西文化交流;
▪虞:东方人群;
▪夏:西部;
▪商:东部;
▪周:西部。

▪秦、西汉:西部
▪东汉:东部
▪第二,魏晋以后的南北文化交往
▪(1)北方民族大融合;
▪(2)南方经济大开发:
▪历代移民不断南下;
▪北方各种技术南下。

▪(二)社会环境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因素
▪ 1. 农业自然经济
▪“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业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的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

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崇本抑末
▪ 2. 家族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度、封邦建国制度、宗庙祭祀制度等。

▪ 3.政治大一统
▪(三)外来文化的影响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上三次外来文化的输入:
▪(1)西域文化的输入:如胡腾舞、胡旋舞;祆教、摩尼教、景教。

▪(2)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佛教
▪(3)西洋文化的输入。

▪五伦:人际关系。

▪重人轻神、政教分离、儒学一尊(以人文为本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
▪(1)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3)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你对文化怎样理解?
▪2.什么是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简述自然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 4.简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参考书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二、三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2.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前言、第一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王宁《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 4.胡世庆《中国文化通史》导言、第一章、第三章,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