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第12页王冕好学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蹊田,父怒,挞之。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第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父母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
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
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第26页原文: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译文: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
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
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
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
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
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哈!男子可做的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39页摘要: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讲述了师旷劝学的过程,鼓励同学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读书是一个终身事业,永远不要停止。
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翻译:晋国的平公(国王)问师旷(人名)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
’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53页口技记扬州郭猫儿,善口技。
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
比(及至)晚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
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宰猪矣。
”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
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出血声,燖(xún,用沸水略烫)剥声,历历不爽也。
父又谓子:“天已明,可卖矣。
”闻肉上案声,即闻有卖肉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
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翻译扬州有个叫郭猫儿的,擅长表演口技。
我(《虞初续志》作者郑澍若)在扬州时,某次参加一场宴会,郭猫儿也应邀出席。
酒过三巡,一位朋友偕同郭猫儿站起来,请主人允许略献薄技以助兴,主人爽快地答应了。
郭猫儿于是在宴席右侧摆设围屏数扇,不放置灯烛,坐於屏后,主客也安静下来,等著表演开始。
很长时间没有声音,过了一会儿(同《口技》中“少顷”),很多只鸡(被惊吓得)乱叫,种种不同的声音各有各的特点。
接着,少年的父亲过来敲门说:「天快亮了,还不起来杀猪去卖!」原来少年为一位屠夫。
少年挣扎着起身后,到猪圈里喂猪。
只听群猪吃食、嚼食、争食之声,他的父亲烧水、进炉、倒水声,此起彼落。
没多久,少年捆来一头猪,那猪被绑时的嘶叫声,少年磨刀、杀猪声,猪被杀、出血声,烫猪退毛声,都历历在耳,没有差错。
最后,做父亲的对少年说:「天已大亮,可以拿去卖了。
」不一会,即听见肉上砧板声,有买猪头、猪内脏、猪肉的,也有讨价还价声、买卖双方数钱声。
正当热闹滚滚时,突然「啪!」地一声,四座俱寂,表演结束。
字意庚申: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 挟:邀请,偕同。
比:及至。
寓:住所。
置:设置。
饲:喂养,喂食,泛指家禽。
燖(xún):褪毛的声音。
砉(hua):拟声词,哗的一声。
薄技:郭猫儿对自己技艺的自谦,鄙薄的技艺,小技,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俄:一霎时、突然(义同俄尔“俄而百千人大呼”)历历不爽:清清楚楚,没有一处不像的。
爽,意思同“爽约”中的爽义,违背的意思。
其声之种种各别,之:倒装句标志。
67页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注释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4、状:形状5、乌:乌鸦6、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8、是:这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古今异义词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80页狼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
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
狼从麦桔杆中把爪子伸了进去。
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
但屠夫也想到没有办法可以把狼弄死。
屠夫只有一把不够一寸长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
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
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涨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直溜溜的不能弯曲,嘴张得很大闭不上。
屠夫于是背了狼回家了。
若不是屠夫,谁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夫身上;那么屠夫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
94页白居易原文: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
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
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利于朕,朕实难奈。
”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
”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
翻译:皇上下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上奏章(阻止此事)的人有十分之七八,白居易也当面向皇上谈论(自己的看法),言词十分激切。
不久,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奏章)长达数千字,其中有很多话是别人不大愿意说出口的,(这些意见,皇上)有很多都听取采纳了。
只有劝谏不要任命承璀一事,因为言辞过于激切,皇上很不高兴,并对李绛说:“白居易这个小子,是我一手提拔而有了名位的,但对我却这般放肆,我实在有些忍不住了。
”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冒着死罪,事无大小都要直言进谏,大概是因为要报答您大力提拔(的恩泽)罢了,决不是轻易进谏啊。
陛下要想广开谏诤的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进谏。
”皇上说:“你说得对。
”从此,(白居易的劝谏)很多都被皇上听取采纳。
第100页王充求学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选自后汉书.王充传)译文: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
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
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不死记硬背。
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很熟悉。
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王充像孤:少年丧父徙焉:搬迁到这里。
徒,迁移。
焉,于的合音,在这里,到这里的意思。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而:而且辄:就遂:因此肆:集,市集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师事:做……老师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认为天是自然存在的,世界上没有鬼神。
京师:首都。
东汉的首都是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