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泰安市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哀溺文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永之氓咸.善游咸:②中济,..船破,皆游济:③有顷,益怠.怠:④又摇其首。
遂.溺死遂:27.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③汝愚之甚,蔽之甚!28.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26.【答案】①咸:都。
②济:渡,渡河。
③怠:疲惫。
④遂:于是,就。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7.【答案】①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
②为什么不丢掉它呢?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28.【答案】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
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评分】每文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译文: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
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二、广东省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程氏爱鸟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注释】 1 .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2. 鷇 kou:初生的小鸟。
3. 忮zhi: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信于异类也()(2)去人太远()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附加题1.(1)使…信任 (2)距离,离2. 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3.因为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
或:因为(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
4.例: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它动物,要与其它动物相互信任,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式或态度来伤害其它动物。
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
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
几年的时间下来,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
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
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
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
三、山东潍坊(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12分)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
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
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
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
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
非我所知。
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妻家叩头服罪。
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
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
若遇盗,当来告令。
”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如言果得。
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注:①牸(zì])牛:母牛。
②庵:小草屋。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牛孳.产至十余头孳:(2)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左右:(3)将之诣.妻家村中诣: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以.衫蒙其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C.老母如其.言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D.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2分)(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
(3分)16.现代汉语中“路不拾遗”经常与连用,这两个成语形容。
(2分)13.(1)孽:繁殖(生育)。
(2)左右:下属(身边的人)。
(3)诣:到……去(前往)。
(3分,每小题1分)14.C 15.(1)你自己有县令,我为什么要参与(这件事)呢?(2分,“尔”“何与为”各1分)(2)(张允济)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位种葱的老太太,(她)盖了小草屋看守葱。
(3分,“道”“守”和“一老母种葱者”的定语后置结构,各1分)(句意不通顺者,酌情扣分)16.夜不闭户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2分,每空1分)译文:张允济,青州北海县人。
隋大业年间为武阳县县令,致力予以德行教育训导民众,百姓很怀念他。
元武县与武阳县接壤,县里有个人带了头母牛随他妻子的娘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
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不肯还给那头牛,元武县衙门几任县令都不能解决过问题。
那人就到武阳县请求允济评判,允济说:“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那人泪流不止,把事情的始末都讲了出来。
允济于是命令手下人绑了那人,用衣衫蒙住他的头,将他带到他妻子娘家所在的村子去,说是抓住了盗牛贼。
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妻子娘家人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又担心受连累,就指着那头强占来的母牛说:“这是我女婿家的牛,从哪里来的我就不知道了。
”允济便揭开牛主人蒙头的衣衫,对他妻子娘家人说:“这就是你女婿,你可以把牛还给他。
”妻子娘家人叩头服罪。
元武县主管官员听说后,都十分惭愧。
张允济还曾在路途中遇到一个种葱的老妇人,搭了一座小草房在那里看葱,允济对老妇人说:“你只管回去,不要不厌其烦地守着。
如果遇到盗贼,应当来报告县令。
”老妇人听从了他的劝告。
回家住了一夜,那葱就丢失了很多。
老妇人把情况告诉了允济,他便把葱地十里之内的全部男女都集中起来,一个个到跟前来检验查问,果然找到了盗葱的人。
曾有个赶路的行人,天亮前就出发,把衣衫掉到了路上,走了十几里才发觉,有人对他说:“我们这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
”。
正如先人所说,果然找到了衣衫。
远近的人都称赞允济,他的政绩尤其卓著。
四、【德州市】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
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融亦深爱其才。
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
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黄)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
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
”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
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①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
”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
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②将出,欲加棰。
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
射徒跣来救,不及。
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
衡时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云。
—节选自《后汉书》【注】①卮:酒器。
②五百:执杖行刑之人。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①数.称述于曹操( ) ②射徒跣..来救(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射)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
18.祢衡其人,后世毁誉参半,你如何评价他?(3分)16.答案示例:①屡次②光脚每空1分,共2分。
17.答案示例:(黄射)曾经与称衡一同游玩,一起诵读蔡岂所写的碑文,黄射非常喜欢他的文辞,回来后后悔没有抄写碑文。
意思对即可,共3分。
18.答案示例:我欣赏他的为人。
因为他才华横溢,潇洒磊落;不媚权贵,痛快淋漓;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共3分。
译文:祢衡只和鲁国人孔融及弘农杨修交好。
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
其余的儿子都碌碌无才,不算什么。
”孔融也十分爱惜祢衡的才华。
祢衡才二十岁,而孔融已四十岁,与他交为朋友。
孔融赞赏祢衡的才华,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赞祢衡。
曹操因而想见见祢衡。
但祢衡平日看不起曹操,自称有狂病,不肯去,又多次说一些狂妄的语。
黄祖的大儿子黄射,更与祢衡相好。
曾经与祢衡一同去游玩,一起诵读蔡邕所作的碑文,黄射非常喜爱蔡邕的文辞,回来后后悔没有抄写碑文。
祢衡说:“我虽然只看一遍,还能记得,只是碑石上缺了两个字,不明白罢了。
于是就写了出来,黄射派人抄写碑文,回来校对,完全如祢衡所写,没有不叹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