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文体知识一、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分类从写作内容和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最后一课》)和复杂记叙文(《背影》《藤野先生》)。
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我的老师》《阿长与<山海经>》)、叙事记叙文(《社戏》)、写景记叙文(《春》《济南的冬天》)、状物记叙文(《白杨礼赞》)。
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1、以时间为线索:《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变色龙》一文以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的态度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4、以某人为线索:《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紫藤萝瀑布》以宗璞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东京、仙台、北京的顺序层层展开。
7、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把握线索的方法:注意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文中议论和抒情部分。
五、记叙人称1、第一人称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举例:《孔乙己》以酒店小伙计的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事,能做到客观叙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描绘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的可信度大为提高,故事的情节亦显得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定义: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举例:《我的老师》中对蔡老师全文都用的是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老师至今仍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感觉更加亲切。
3、第三人称定义:以第三人称“他(她)、他(她)们”叙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能直接展示生活,不受时间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举例:《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选取三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
这种写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六、记叙文顺序1、顺序定义: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举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近,并由此而引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2、倒序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
举例:《羚羊木雕》一文,一开始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我”的好朋友,到后文才写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的经过。
3、插叙定义: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中断主线而插入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突出人物性格或某种品质,突出文章主题。
在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感染力。
举例:《故乡》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
4、补叙定义: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补充交代,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七、常见修辞手法1、比喻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举例:《春》中朱自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生动活泼,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2、拟人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举例:《济南的冬天》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突出小山的可爱。
3、排比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举例:《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4、夸张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举例:《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穿新衣服时写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以极尽夸张的手法,突出皇帝的穷奢极欲。
5、反问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举例:《我的老师》中“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用否定的“不喜欢”“不愿意”反问,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挚爱之情。
6、设问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举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文题提出疑问,引人思考。
7、对偶作用: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一般用于古诗文中。
8、反复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
举例:《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9、反语又叫“说反话”。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句来表达本意。
作用: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
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
具有幽默感。
10、引用增添文学性或趣味性,丰富作品内容,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出下文。
11、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意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分类:谐音双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谐音双关“思”;语义双关,如“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泪”表面上指“烛泪,烛液”,暗指“情人相思之泪”。
作用:一语双关,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来代替整体。
13、互文由上下文意互相交替,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一般在古诗文中使用。
八、表达方式1、记叙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交代故事的基本情况,使读者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的、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3、说明解说。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是文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有直接抒情(如《我的老师》中“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和间接抒情(寄情于人、事、物)两种。
5、议论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借以抒发情怀。
九、记叙文中常见的描写手法1、人物描写1>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描写.作用:反映出人物的某种心理状态,更加凸显人物个性。
2>语言描写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3>动作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4>心理描写对处在一定环境下人物心理的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作用: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5>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的描写。
作用:交代对人物、时间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渲染了……氛围/烘托了……感情/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3、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作用:写出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
作用: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体更加深刻含蓄。
十、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1、伏笔概念: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方法。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特点:伏笔是“隐性”的。
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2、悬念概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概念: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分类:①起段与题目的照应:《白杨树》破题,统领全篇。
②前后照应:《白杨树》尾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与开头照应。
③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白杨树》④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白杨树》中“不平凡”之类的语句前后四次出现。
《背影》中“背影”出现了四次。
举例:《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前后呼应。
4、衬托概念: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