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与代码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专业代码:二、培养目标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建设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职业道德和娴熟职业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完成建筑室内设计全过程的工作,具有主动学习和创新创业意识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四、修业年限全日制三年五、毕业标准在学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完成全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并取得本专业规定的相应学分,并获取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六、就业岗位本专业主要是培养高端技能型的室内设计人才,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广泛就职于建筑装饰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一般建筑工程设计、建筑管理行业等企事业单位及其它建设单位的设计施工部门等。
承担室内建筑装饰的设计、施工、监理工作。
本专业就业范围宽,适应性强,在房地产开发、建筑装饰装修等多种行业中都有大量的需求。
七、人才培养规格、取证1、人才培养规格(1)人才培养规格(一)基本素质1、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有民主和公民意识,遵纪守法;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考评达合格及以上水平。
2、人文与科学素质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和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具备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
3、身心素质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树立博爱胸怀和坚强的毅力,积极乐观,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4、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纪律、遵守时间的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具有勇于立业创业的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勤奋、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知识目标:(1)具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道德及法律、外语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机基础与辅助设计、绘画、室内装饰制图、构成等建筑室内设计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室内装饰设计理论知识。
(4)掌握建筑装饰材料、构造、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知识。
(5)掌握室内装饰工程概预算知识。
(6)了解室内装饰工程法规方面的知识。
能力目标:(1)具有能从事室内装饰施工的定位、放线、抄平等测量工作的基本技能。
(2)具有较强的手绘及计算机绘制装饰工程效果图、室内装饰工程施工图和会审装饰工程施工图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室内装饰工程项目技术指导与安全质量检测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室内装饰设计能力,能独立完成装饰工程设计。
(5)具有较强的室内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概预算的能力,能够合理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进度、计算材料计划等。
(6)能够科学地组织室内装饰工程的施工,具备较强管理水平。
(7)具有一定的室内装饰工程招标、投标、签订合同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运用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计算机要通过国家一级等级考试。
(9)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要通过国家公共英语B级考试。
(10)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应用写作和社会交往能力。
(11)获得本专业至少一个岗位的岗位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素质目标:(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勇于进取。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4)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能力与素质要求表1 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2、职业资格证书取得八、职业能力分析表2 本专业具体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分析汇总表九、课程开发原则、方法组建由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引入课程相关的职业工种标准,由课程负责人、任课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开发、选择教学项目和内容,确立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形成实施性课程标准,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十、课程体系设计与结构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建立“双师一体,四体系循环,理论实践穿插教学”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根据河北省经济发展趋势及第二三产业发展对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专业现有优势与特色,以高素质技能型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校企一体、双主体育人为突破口,创新“双师一体,四体系循环,理论实践穿插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1)“双师一体”构建建立双师一体的策略。
本体系有两方面含义,第一为学生准备两种能力教师,其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的人生导师,第二具备优秀专业素质的职业导师,第一种为校园内优秀的基础课教师,第二种为企业里优秀的建筑室内设计类专业技能的来源于企业的外聘专业课教师;第二方面含义则为既有大学教师素质又有企业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
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制度,由职业院校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再由企业与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生签署相应的培养协议,形成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师傅共同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
(2)“四体系循环”设置图表2-2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①双结构师资体系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我院建筑室内设计类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专职教师队要具备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能力,能够走上讲台、进入试验室、深入企业生产、施工现场一线。
兼职教师能够在企业生产、施工现场一线带领学生进行项目教学和顶岗实训,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建设和实训项目考核标准的制定。
在真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校企合一,互兼互聘。
②双课堂教学体系在加强校内理论教学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大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力度。
在校内按照企业和施工现场标准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将企业项目引入校内,专业课程教学依托校内实训中心建立模拟生产环境课堂,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
同时,在建筑室内设计企业、施工现场一线依托项目建设真实生产环境课堂,开展依托企业项目的实践教学和顶岗实训。
将传统高职教育中集中的顶岗实习分解到各学期中,按照岗位需求和典型工作任务来安排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
③双赢利合作体系建设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试验、检测的场地和设备,减少企业投入。
学校以此为平台,引进企业真实的项目,实现校内生产性教学。
带学生进企业、下现场进行技术服务,减少企业的科研投入和高技术人力资源引进,降低项目实施成本。
学生在真实职场中进行“做中学”的学习,不仅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职业精神。
④双证书就业体系以良好专业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以及规范的多方评价体系,确保学生获得学生高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书就业。
(3)“理论实践穿插教学”模式建立理论实践穿插教学模式。
跟一般院校想比,现代学徒制院校的优点在于注重实践,集团办学的优点在于有企业做后盾,通过对学生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专业知识,然后将学生放到企业相应岗位上,使学生在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接触实际工作,掌握实实在在有用的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在工作中自我反省本身所缺失或者在学校未能重视的重点理论知识,然后再回到学校课堂查漏补缺,有的放矢的武装自己。
通过这种理论实践穿插教学的模式,能使学生走出校园那一刻,便能直接上手专业岗位工作。
2、课程体系设计思路(1)课程体系构成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我们按照“调研就业需求→确定岗位群及核心岗位→分析岗位能力→凝练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形成课程体系”的程序。
具体步骤如下:图表2-4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集成化课程体系设计流程示意图第一步,确定岗位群。
通过市场调研及毕业生跟踪调研,确定本专业就业岗位群及核心岗位。
第二步,核心岗位能力分析。
参照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分析核心岗位应具有的核心能力。
第三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不同工作岗位职业技能需求。
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第四步,行动领域归纳。
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做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能力整合,形成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即行动领域。
第五步,学习领域转换。
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和教学归纳形成学习领域,将学习领域按照认知学习的规律和职业成长的规律序化构成课程体系。
第六步,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领域的课程要通过多个学习情境来实现。
即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其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构成多个“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
(2)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容1)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2)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实践能力;二是职业素质;三是创业能力;四是职业资格证书。
3)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将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1)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