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写作指导——作文语言的修饰

中考写作指导——作文语言的修饰

中考写作指导——作文语言的修饰女大十八变。

生命之美,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气质之美不断积淀、彼此融合的总和,是灵与肉不断成长、蜕变、羽化、飞升的结果。

同样,语言表达之美也不是流星划过夜空瞬间生成的美丽。

一刹那冲天而起的熔岩,那是来自亿万斯年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我们的笔尖,盛开的每一串如花的文字,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

这些妙不可言的美文,都是以思想感情为种子,以浩瀚的书海为土壤,以辛勤的汗水为雨露,以神秘的灵感为春风,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微妙的更新、渐变、成长,最终在我们面前的方格里,顾盼生辉、楚楚动人、倾国倾城!之所以有人觉得,能把语言表达得如此完美,纯粹是一种天分,是因为他从没有认真的关注过语言的成长历程,所以在他的印象里,春天总是在某一个早上突然降临,鲜花总是在某一个黄昏出人意料的绽放!一、完美的起点,来自用词的准确语言的表达,从概念开始,从词的运用开始。

语言由文字构成,文字诞生的唯一使命就是记录和传递信息。

每个字符都是一种符号,对应表达或传递一种含义。

衡量一句话表达得是否优美,最初的标准,就是看作者选择的符号是否准确对应他要记录和传递的信息——不发生符号和意义的错位,就是最好的表达。

例如两脚移动,让身体以正常速读移动,为“走” ,快速移动为“跑”,生我的女人叫“母亲” ,生爸爸的女人叫“奶奶” ,不能因为前后两者表义相近,就“指鹿为马” ,把“跑”表达为“走” ,把“奶奶”说成“母亲” 。

这也是到现在我们始终坚持语言表达绝对不能“因辞骇意”原因——背离了表意的准确性,其他任何形式上的华美都失去了意义。

例如:妈妈要到外地出差,半年以后才会回来,作为子女要想表达这一瞬间内心的情感—甲的表达为:妈妈,你走了,我会想起你!乙的表达为:妈妈,你走了,我会想念你!丙的表达为:妈妈,你走了,我会怀念你!丁的表达为:妈妈,你走了,我会纪念你!这种情感,四个人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哪个表现的最美?显然是乙!因为只有乙用“想念”一词把母子分离这一瞬间的情感表达得不深、不浅,恰到好处。

甲虽然把情感表达出来了,但程度过浅;丙表达得情感深度够了,但针对的对象必须是“死去的人”——而妈妈活着,并且六个月后会依然活着;丁的表达同样说出了想念之意,但额外附带了两个条件:一是妈妈此时此刻已经死了;二是必须用一种仪式或方式来表达对死人的想念,这些都是与事实大相径庭的。

二、迈出稚嫩的第一步,保证选词与情感表达的合拍每个婴儿呱呱坠地,父母都会处心积虑的为宝宝娶一个动听的名字,或表达一种美好的祝愿,或彰显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 无论是哪种形式,这些名字都暗含着一种浓的无法稀释的情感!而当恶人降临,我们就会给他起个难听的“绰号” ,用表示鄙夷、厌恶、痛恨的词为他的恶行定性。

同时生活又常常是平淡的,我们面对的很多人或事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爱不恨的心理状态,这时候,我们就会选择一些不带有任何爱憎的色彩的词语描述这些事物、行为、性质、状态。

于是,词有了三种明显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心词。

我们用褒义词表达我们的爱,用贬义词表达我们的恨,用中性词表达我们情感的中立。

在表述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对应选择带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词语来刻画人或事物,确保要表达的情感与所选词汇的感情色彩一致。

例如:一个孩子,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

带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完全不一样——甲:一个小崽子,像得了什么绝症,在路上挣扎;乙:一个小男孩,像个粉嫩的精灵,在甬路上蹒跚学步;丙:一个孩子,在路上学步。

丁:一个小崽子,像个粉嫩的精灵,在路上蹒跚学步;如果你想表达一种仇恨,那么你像甲那样表达,选择的全是“小崽子” 、“绝症”、“挣扎” 这样的贬义词来表达;如果你想表达对孩子的喜爱,那么你乙一样表达,选择的全是“小男孩”、“粉嫩”、“精灵”、“甬路”、“蹒跚学步”这样的褒义词来表达;如果你仅仅为描述一个过程,无爱无憎,那么你选择“孩子” 、“路上”、“学步”这样的中性词来表达。

最差的是丁,一部分选择贬义词,一部分选择褒义词,让读者读了不知道他对孩子到底是爱还是恨,仿佛患了精神分裂症!三、组词成句,形成表达的雏形,保证句式、句义表达完整一个孩子是否完美,首先要看他是否健全,健康。

一个句子表达的好不好,最低的要求上是,自己要表达意思,表达得是否完整。

人的健全健康表现在四肢健全,身心无病上;一个句子是否完整,首先表现在句子成分的完整上;二是必要的限制成分无残缺;三是能够正确表达客观的时态。

所谓句子成分完整,是指一句完整的话,至少得保证有主语,有谓语。

主语是一句话要陈述、描绘或表现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时间、地点,或者是一种行为、一个事件。

谓语是对这些人或事物进行陈述、描绘、定性的部分,常常以“怎么样” ,“做什么”、“是什么”、“有什么”的形式出现。

例如,妈妈在画一匹马,这句话中“妈妈”是作者要描述的对象,就是主语,“在画一匹马”是对妈妈的描述部分,指明妈妈“在干什么” ,就是这句话的谓语。

再如:游泳是一种非常好的体育运动。

这句话描述的对象是一种行为——游泳,因而“游泳”就是这句话的主语,而“是一种非常好的体育运动” ,点名“游泳是什么” ,对游泳这种行为进行定性描述,所以,他是这句话的谓语。

一句话有说明白,首先得保证有主语、有谓语,否则就是不完整的。

所谓的必要句子成分不残缺,是指在句子中,总有一些词或短语起限制范围、程度,表示估计猜测或者明确那是客观事实的作用,它们明确了: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是全部、还是部分;程度是深、还是浅等等,这些词或短语缺失了,就会改变我们要表达含义。

例如:靠窗边的那名女同学,站起来。

去掉“靠窗边”这个特定位置的限制,句意就变成“所有的女同学都站起来”。

例二:他马上就完成作业。

缺失了“马上就” ,句子含义就从“他仅仅剩下一点作业没做完,在有一丁点时间就全部完成了” ,演变为“他现在已全部完成了作业。

所谓正确的表达客观的时态,是指一句话描述的内容,都对应着一种客观的时态。

有的行为已经完成,是过去时,有的行为正在进行,是现在进行时,有的行为是将来要完成的,属于将来时态。

只有根据客观实际,把时态表述正确、清楚,句子的含义才不会改变,读者才能正确理解。

例如妈妈下个星期要过生日,他想给妈妈买一支胸花作为生日礼物。

这种客观实际说明行为将要发生而没有发生,明显是将来时态。

如果表达成“妈妈过生日,我给妈妈买了一支胸花作为生日礼物” ,或者“妈妈过生日,我正在买一支胸花,作为妈妈的生日礼物” ,都是错的。

因为前者是过去时,后者是现在进行时。

四、抓住事物的表象特征、特点,让语言分枝生叶,表达丰满人对外界信息的收集来自六个感官:眼、耳、口鼻、舌、皮、心(实际是大脑),前五个感官获取的信息都是从事物表面活得的,包括色、形、声、味等等,心是将前五者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成为一种抽象的感受。

前者是感知事物的特征,后者是把握事物的特点。

要把一个意思表达的具体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想把思想表达的形神兼备,就要在具体特征描绘过后,表达并突出事物的特点。

大多数同学躲开具体表现,只抓特点,很用“心” ,带来的表达效果是——句子干瘦骨感,语言空洞,言之无物;有的同学不注重特点的归纳,描述的内容表面洋洋洒洒,缺乏表达核心,看不出表达目的,语言表达没有灵魂,整体读完不知所云!例如:坐在船上,沿着水汊,划船前行,看水、看墙、看瓦松、看水凼。

这句话只记述了人游玩过程,完全抛开了事物的特征、特点,语言表达显得非常空洞,缺乏具体感,完全丧失了表现力,就像一具没有血肉和生命的骷髅,加上人物、事物、行为的特征特点,立刻就会大变样:坐在轻摇轻摆的船中,沿着曲曲折折的水汊,从容自在的游着,低头观水、抬头看粉墙、看青瓦、看百年老屋屋顶长出的瓦松、看桥头光滑石头上滴水而成的水凼。

又如一个段落:周庄的美,美在一分质朴。

坐在轻摇轻摆的船中,沿着曲曲折折的水汊,从容自在的游着,低头观水、抬头看粉墙、看青瓦、看百年老屋屋顶长出的瓦松、看桥头光滑石头上滴水而成的水凼。

走在周庄铺满古老青石的小街上,像是穿行在历史的隧道中,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凝重,青石被磨得发亮,那么的光滑玉润。

周庄的石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那是岁月沉淀积累成的沉稳。

桥头,白发老人衣着粗麻布衣,释然的摇着手中的蒲扇,悠然古朴- ——印象中,周庄是一位质朴的老人。

第一句总写周庄的特点,总领全段,成为本段文字表达的“核心之神”后四句以游历过程为框架,串起一路看到的事物,在此基础上,抓住各事物具体的特征特点,让每个触及视野的事物分枝生叶,共同表现周庄朴质之美,这样就使我们的语言由一根干瘦的树干变成血肉丰满、形神兼备小树。

上面,我们从选词、组句的角度,讲解了语言表达的完整、准确之美;接下来我们要重点研究语言表达的简洁明快的干练之美与摇曳多姿的变化之美。

中小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两个突出的显性问题:一是叙事罗嗦——写了很多不必要写的内容;二是用词重复——一段文字中同一个词语运用十几次,几十次。

例如,一个学生写妈妈到校给他送书包的经过:下午我正在认真的写着作业,我突然感到身后的同学拍我的肩膀,我回头看了看那位同学,问这位同学拍我干什么,这名同学告诉我说我妈妈来了,正在楼下等我。

我飞跑到楼下去找妈妈,妈妈站在校门口向教学楼内张望,妈妈看到我来了,把书包递给我,我接过书包,妈妈就走了,我看着渐渐远去的妈妈,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事,但到了作者笔下,不但详细叙述了与主题无关的——别人告诉我妈妈到校的过程,而且连续用了14 个“我”、6 个“妈妈”,第一句话连续用了4 个“同学”!如何解决这些语言表达问题呢?(一)去掉与中心无关的情节。

这段文字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对妈妈到校给我送书包这一事件的记叙,抒发我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那个同学怎样拍我,用何种方式通知我,与主题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这一部分应该直接删除。

这样,句子就变成了:下午我正在认真的写着作业,妈妈把我的书包送到了学校。

我飞跑到楼下去找妈妈,妈妈站在校门口向教学楼内张望,妈妈见我来了,把书包递给我,我接过书包,妈妈就走了。

我望着渐渐远去的妈妈,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二)删除不必要交代的内容。

早晨,我一觉醒来,掀开被子,穿好衣服,洗了一把自己的脸,连饭也没顾得上吃一口,就急匆匆的向学校奔去。

在这段文字中,“掀开被子” 这一情节,即便作者不写,读者也会知道,同时“洗了一把自己的脸”当中的“自己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强调,二者都必须删去。

上面修改完的段落中“我接过书包”和最后一句中的“我的”都属于这种不必要写明的废话。

去掉这些废话后,原来的段落变成了:下午,我正在认真地写着作业,妈妈把我的书包送到了学校。

我飞跑到楼下去见妈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