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的目的是理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兴起的时代背景与意义,认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理解并掌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及具体含义,了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形式——图书馆联盟的概念、功能、模式、运行机制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实背景和意义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兴起的时代背景(一)经济背景1.信息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信息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广泛开展的根本原因。
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各国经济带了挑战。
(2)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以合作、协同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将逐渐形成。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并不排除国与国之间经济的差异性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特殊性。
(二)科学技术背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学知识的门类不断增加,各门类的信息资源数量也在急剧增长,每个图书馆难以收齐所有的信息资源。
各文献信息机构必须协调合作,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专业的细化和综合化趋势,使各学科的界限逐渐模糊,联系逐渐加强。
用户的信息需求已经突破了本专业的限制,越来越多样化。
显然,任何单个的图书馆不可能有如此大的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飞速发展,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可能。
(三)文化背景♦当代文化的性质从工业文化转向信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要求。
♦当代文化主体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意识将普遍加强。
♦当代文化发展由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具有更加广泛的用户基础。
♦当代文化由注重纵向传递转向加强横向交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将在文化横向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政治背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政治民主化成为时代潮流;♦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都在进行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广泛的信息交流活动。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实原因(一)文献信息数量的激剧增长与图书馆有限收藏能力的矛盾加剧(二)信息需求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与图书馆满足需求的能力形成强烈的反(三)网络环境使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协调变得更为必要和迫切(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合作藏书与资源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意义1.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助于减少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复和遗漏,形成各具特色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提高整体信息资源系统的保障能力;h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馆藏建设模式,加强特色馆藏建设h各馆资源优势互补,国家信息资源宏观体系整体功能增强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国家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能够得到最优化使用;h经费能集中购买本馆分工采集的那些能够体现本馆重点与特色的学科与类型的书刊资料或数字化文献,避免将经费分散在利用率较低的文献上,从而使经费能够得到最优化的使用。
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h图书馆存在一方面资源匮乏,另一方面资源无人利用的状况。
h通过存取的方式共享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既提高读者满足率,又提高资源利用率。
4.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消除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
h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是一种基本人权,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图书馆是国家和政府为保障公民的这种权利而进行的一种制度安排,而信息资源共享则是图书馆实现这一制度目标而选择的一种机制。
第二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与内容一、建设相对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一)建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必要性h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相对完备的国内外文献收藏,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和保证。
h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这不仅是因为网络中全文文献资源有限,而对文献资源共享的最终用户来说,获取原始文献又是十分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有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较完备的文献收藏。
(二)通过资源共建实现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相对完备h我们要建立的是相对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而并非要追求文献的绝对完备,因为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但即使是相对完备的文献收藏,由单个图书馆来完成也是不可能的,必须走资源共建的道路。
二、形成覆盖面宽、利用便捷的书目信息网络(一)书目信息网络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h信息资源共享首先是书目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当今社会,文献数量浩繁、类型复杂、内容重复庞杂,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书目控制系统,人们要获取、利用出版物,便如同大海捞针,信息资源共享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h以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一个完备的书目信息网络,是合作藏书资源共享题中应有之义。
(二)书目信息网络的功能y网络公共查询功能y联机合作编目功能y馆际互借功能y协调采购功能(三)书目信息网络的发展y OPACy电子资源检索系统y学科信息门户三、建立迅速高效的文献传递系统1.文献传递的含义及其在国外的发展“文献传递服务是应使用者对特定已确知的出版或未出版文献的需求,由图书馆或商业服务单位等资料供应者将需要的文献或其代用品在适当的时间内,以有效的方式与合理的费用,直接或间接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服务。
”因为涉及地理、技术、费用、版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国家地区的文献传递系统并不相同。
h英、法、加拿大往往偏重于采取集中型的传递模式,即以一个国家级的图书馆或文献中心集中负责本国的基本文献保障。
h德国采取了分地区的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模式。
h日本一般采用就近原则和自下而上逐级申请的方式。
h美国的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是由多家图书馆组成区域性的或者国家性的馆际联合共同体完成的。
2.我国电子文献传递系统的建设h馆际互借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h建立一个以网络为依托的、多功能的文献传递系统势在必行。
h建立电子文献传递系统的条件已基本具备,电子文献传递将会成为我国图书馆在网络化环境下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方便快捷的途径。
第三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形式——图书馆联盟一、图书馆联盟的概念图书馆联盟有不同的名称:Library Consortium(多用复数Library Consortia)Library allianceLibrary consortium of consortiaLibrary coalitionLibrary councilh图书馆联盟的定义可概括为:为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图书馆联合体,是一个非盈利的组织。
h图书馆联盟可能有具体的组织实体,也可能没有实际的组织机构。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主要是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设备将其成员的相关信息资源系统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协议和合同进行统一规划,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图书馆联盟的特征:h组织结构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自适应能力h放大系统的整体效应h强调互利互惠、资源共享二、图书馆联盟的功能(一)信息资源协调采集h信息资源协调采集按照依托重点、发挥优势、分工协调的原则,对纸质文献主要依靠各成员馆自建,联盟对价格昂贵的文献适当加以协调的方法。
h对电子资源则主要采用集团联合采购的方法,通过给资源供应商施加影响力以降低昂贵的电子资源的价格,各成员馆分摊费用,联盟共同拥有资源的使用权。
(二)联合编目与联合目录h成员馆利用网络进行联机编目,共享编目成果,并通过规范文档进行规范控制,以减少书刊编目中的重复劳动,提高编目工作效率和书目数据质量,实现书目资源的共享。
h在联机联合编目的基础是产生联合目录,分为集中式联合目录(如OCLC)和分布式联合目录(通过利用Z39.50,沟通不同图书馆系统之间的书目数据)。
(三)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h馆际互借是指图书馆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从其他图书馆借阅本馆未入藏的资料,并根据互惠原则向申请馆出借文献的活动。
h通过联合目录,借助一定的协议,实现整合了检索过程的多种媒体的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如OhioLINK。
(四)数字资源建设及资源合作贮存h对馆藏文献数字化工作进行分工协调,根据各成员馆的馆藏特色和优势,分工承担那些具有较大数字化处理意义的文献,建立联盟共同的数字化资源。
h资源合作贮存包括由联盟建立贮存图书馆以减轻单个成员馆的书库压力,以及对电子文献的使用和永久保存进行研究与协商等两个方面。
(五)参考咨询服务协作h整合各成员馆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利用网络的传递和交互功能,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通过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将各成员馆结成一个整体。
(六)计算机资源共享h通过训练他们的成员相关技术或通过作为采购代理认为那些不能或不希望执行机构内部任务的图书馆提供高品质的网络站点。
(七)人员培训与业务辅导h由图书馆联盟来组织图书馆员培训和业务辅导,有利于各成员馆相互交流经验,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也有利于节省人员培训的成本。
h人员培训与业务辅导包括共享员工及用户的教育计划与教材、利用网络开设专题讨论组、参考咨询区等,加强员工之间的业务联系与交流,还包括进行各种开发、组织、协调和维护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
三、图书馆联盟的类型与构建模式h图书馆联盟的类型多种多样,其类型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从不同角度、不同功能、不同目的可以将同一联盟归入不同类型。
美国图书馆界曾将图书馆联盟的性质总结为4种类型:(1)基于大规模计算机自动化系统运作的大型联盟;(2)读者服务与处理图书馆日常业务的小型联盟;(3)限于某一特定专题领域的专业联盟;(4)为解决馆际互借或信息参考合作网而建立的联盟。
从联盟的组织模式角度划分(1)系统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全国性图书馆联盟;(2)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推动形成的地方性联盟;(3)由地理位置相邻的图书馆组成的区域性联盟;从联盟的合作模式角度划分(1)共建共享式。
一些省级的地方性的图书馆联盟多采取此种形式。
(2)会员制。
(3)联合办馆式。
从联盟的功能模式角度划分(1)单一功能的联盟。
(2)复合功能的联盟。
四、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趋势(一)图书馆联盟开始相互渗透和融合表现为图书馆联盟活动的深化,以及不同类型图书馆联盟间的相互融合;(二)图书馆联盟呈现多极化趋势(三)图书馆联盟向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协调原本比兼容的系统,整合联盟内各成员馆的资源,走向图书馆的无墙化和网络化。
五、图书馆联盟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图书馆联盟大大降低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成本,为图书馆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二)图书馆联盟改变了依靠单个图书馆解决文献资源保障率的状况,建立了信息资源联合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三)图书馆联盟有效地克服了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性障碍,是我国图书馆宏观管理领域的制度创新;本章思考题1.试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