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8 年青海省进出口贸易创历史新高2008 年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引导外贸及生产企业积极应对各种危机和风险,拓展对外贸易渠道,全省进出口总值达68847 万美元,比2007年(下同) 增长12. 5 %。
其中,出口41875 万美元,增长8. 5 %; 进口26972 万美元,增长19. 3 %。
实现贸易顺差14903 万美元。
2008 年青海对外贸易运行呈现以下特点:1.比2007 年(下同) 增长12. 5 %。
其中,出口41875 万美元,增长8.5 %; 进口26972 万美元,增长19. 3 %。
实现贸易顺差14903 万美元。
2008 年青海对外贸易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出口第一位的产品是硅铁,依次是铝及铝材、服装、地毯、机电产品等。
2 、机电产品进口拉动进口增长。
氧化铝依然是青海进口的主要商品,全年进口37 万吨,下降13. 1 %,受价格下跌影响,贸易额下降17. 4 %。
进口增长主要是由机电产品进口增长所拉动,进口贸易额已近亿美元,增长2. 4倍(见表2) 进口第一位是氧化铝、第二位是机电产品等。
3 、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额占83. 5 %。
私营企业进出口值达31716 万美元, 同比增长112. 2 % , 占进出口总值的46.1 %。
其中,出口28395 万美元,同比增长98. 7 %;进口3321 万美元,同比增长4. 1 倍。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5791 万美元,同比增长133.3 % ,占进出口总值的37. 5 %。
其中,出口4578 万美元,同比增长179.5 %; 进口21214 万美元,同比增长125. 3 %。
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额占83. 5 %。
国有企业进出口6442 万美元,同比下降79. 5 % ,其中,出口4032 万美元, 同比下降78. 8 %; 进口2410 万美元,同比下降80. 4 %。
集体企业进出口4888 万美元,同比增长26. 9 %,其中,出口4867 万美元。
4 、对亚洲出口增长,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减少。
由于氧化铝进口减少,与澳大利亚贸易大幅下降,日本取代澳大利亚成为青海省第一大贸易伙伴。
与主要的8 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值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90.1 %(见表3) 。
青海对外贸易第一位的是日本,第二位是澳大利亚,第三位是欧盟,依次是美国、韩国等。
二、2009 年前9 个月对外贸易运行的特点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形势发生了变化,国家和我省均出台了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显现。
1 - 9 月全省实现进出口总值38077 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1. 7 %。
其中,出口15309 万美元,下降50. 6 %;进口22768 万美元,增长29. 1 %。
贸易逆差达7459 万美元,首次出现了出口下降、进口增长的局面。
1 、主要出口商品的出口额下降。
从出口商品看,青海主要出口商品除服装及衣着附件增长、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持平外,硅铁、硅及碳化硅、钢材、地毯和羊绒等产品出口额均下降,铝及铝材今年没有出口(见表4) 。
2 、进口贸易中氧化铝、机电产品进口增长。
青海传统进口商品氧化铝1 - 9 月进口量达48. 93 万吨,进口额为13372 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9 %和19. 8 %。
机电产品进口额为8660 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 6 % ,高技术产品进口736 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 5 %。
3 、私营和外资企业成为今年外贸主导力量。
1 - 9 月,私营企业进出口12023 万美元,同比下降43. 5 % ,其中:出口11838 亿美元,下降40. 7 %, 进口1855 万美元, 增长 %。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766 万美元,同比下降18. 6 %增长,其中:出口285 万美元,下降93. 2 % ,进口14378 万美元,增长 %。
国有企业进出口7092 万美元,增长 %,其中:出口575 万美元,下降84. 7 %;进口6517 万美元,增长1. 72 倍。
集体企业进出口2610 万美元,下降13. 1 %(见表5) 。
4 、与主要贸易国家(地区) 的贸易出现变化。
1 - 9 月,青海与主要贸易国家(地区) 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94.5 %(见表6) ,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值的90. 7 % ,进口额占全省97 %。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青海与各主要贸易国(地区) 贸易额下滑;从进出口来看,与韩国、美国、日本的贸易下滑最多,贸易额增加的是加拿大、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和香港地区,与欧盟国家的贸易同比持平。
从出口来看,对巴基斯坦的出口增幅最大, 对沙特阿拉伯出口增长49. 1 % ,对香港地区出口增27. 9 % ,与澳大利亚、美国、韩国、日本的出口大幅度下降。
从进口来看,从日本、澳大利亚增幅较高。
今年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外贸有关部门和各进出口企业的努力,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出口市场得到拓展。
三、青海对外贸易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08 年青海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今年对外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前9 个月外贸出口大幅度下降、进口快速上升。
我省对外贸易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扭转,进出口贸易的规模、进出口结构、产品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企业规模小,开展进出口业务率低。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获取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逐渐增多,目前,在西宁海关注册拥有进出口权的企业数314 家,实际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只有100 来家,今年前9 个月进行对外贸易的有98 家企业,仅占注册企业的31. 2 %,在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中,有35家企业进出口额不足10 万美元,大部分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后因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不适应国际市场等各种原因没有开展进出口业务。
2 、进出口结构不平衡。
从近几年的对外贸易来看,出口额比重较大,进口比重过低。
这主要是青海经济、科技等事业发展滞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不发达,需求量不足,说明全省经济外贸依存度低,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实力很弱。
今年前9 个月出口下降,进口较大幅度上升。
出口下降是我省的产品不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出不去;进口上升说明在西部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我省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正在增长。
3 、外资企业少、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有限。
青海的外商投资企业少,外向型经济发展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
2007 年外商在我省的投资项目37 个, 实际利用外资3. 1 亿美元,2008 年外商投资项目22 个,实际利用外资2. 2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今年前9 个月外商投资项目只有7 个,合同外资只有0. 32 亿元。
2008 年外资企业的出口额4578 万美元,占全省出口额的10.9 % ,今年前9 个月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只有285 万美元,占全省出口额的1. 9 %。
4 、高能耗产品出口受宏观调控的制约。
由于青海省大宗出口为“两高一资”产品,2008 年高耗能产品出口额为26549 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3. 4 %,极易再次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今年前9 个月,高耗能产品出口为5045 万美元,同比下降75. 3 %。
今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如:国家取消铝锭的出口退税,同时加征5 %的关税;对硅铁和碳化硅征收出口关税;将电解铝列入禁止加工贸易目录;把铝锭的出口税率由5 %上调至15 %;硅铁的出口税率由5 %上调至10 %等。
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对我省的对外贸易有较大影响、四、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的几点建议1 、按青海实际开展对外贸易工作。
发展对外贸易,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使青海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保持对外贸易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从青海地理、交通、科技、人力、资源以及加工制造业水平等方面通盘研究,立足本省资源、立足优势产业、大力拓展加工贸易新领域。
目前,应把握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从沿海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向国家争取在“梯次转移”中区域间的政策落差,给予一定的加工贸易政策倾斜,积极承接适合省情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青海在民族服装加工方面已经起步,目前虽然贸易量不大,但发展态势较好。
可以借机引进东部地区的服装加工企业. 利用其成熟的技术, 采取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等多种形式,提高精细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扩大贸易规模,并可带动服装加工辅助关联产业的发展。
以建设青海国际藏毯城为契机,以园区内企业为基础,充分利用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引进优质原材料,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办法,发展羊绒、地毯的加工贸易,扩大出口规模,还可以增加就业,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
2 、扩大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口。
根据青海产业发展的需要,把扩大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与引进、消化、再创新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先进设备,提高企业整体装备水平,解决自身的技术瓶颈问题,从中消化吸收,既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够避免重复开发,减少建设成本。
3 、依托资源优势,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发挥省内科研机构的能力,鼓励企业走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科工贸一体化道路。
引导省内科研机构参与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盐湖资源综合开发、高原生物科技研发等重点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将科研机构与企业、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将研发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科研成果向省内产业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能力。
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利用省外、国外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加快新型产品的开发力度。
有针对性地制定扩大支柱产业出口的战略和对策,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促进大型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
4 、适应国际市场变化、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首先,依托青海循环经济发展,改进高耗能产业结构,青海铝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全省电解铝、铝材的产能已过百万吨。
但由于产业链短,只是在中低档产品上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导致了青海铝产品出口多是初级产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限制。
应积极支持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走精深加工之路;支持新兴企业立足高起点,生产高新产品。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向铝材加工业转型,延伸产业链,推动铝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青海的蚕豆、牛羊肉等土特产品是传统的出口农产品,但出口量小,没有形成规模。
因此,应大力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广“订单农业”,建设马铃薯、油菜、蚕豆、牛羊肉、中藏药材、毛绒等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扩大特色农畜产品的种类和规模;培植专业化程度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集中采购、加工,统一出口,实现“一条龙”规模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