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水麻
牛蒡子(niu bang zi)
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主产于东北及浙江省。
此外~四川、湖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亦产。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植物形态】
牛蒡二年生草本,高1-2m。
根粗壮,肉质,圆锥形。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
基生叶大形,丛生,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长20-50cm,宽15-40cm。
先端钝,具刺尖,基部常为心形,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
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
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cm,花序梗长3-7cm,表面有浅沟,密被细毛;总苞球形,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钩曲;花小,红紫色,均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先端5浅裂,聚药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黄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圆盘状,着生短刚毛关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裂。
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灰褐色,具纵棱,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
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药性】辛、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主治】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功能疏散风热,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
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
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常配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与桑叶、桔梗、前胡等药配伍。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柽柳、竹叶等同用,如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若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本品能散风止痒,常配伍荆芥、蝉蜕、苍术等药,如消风散(《外科正宗》)。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故可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热毒病证。
因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故上述病证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
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芒硝、栀子、边翘、薄荷等同用。
治疗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可与金银花、连翘、栀子、瓜蒌等药同用,如牛蒡子汤(《外科正宗》)。
本品配伍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清热泻火解毒药,还可用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用法用量】煎服,6,12g。
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
2(《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
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
凡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3(《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
”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牛蒡子苷、脂肪油酚、维生素A、维生素B1及生物碱等。
2(药理作用:牛蒡子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显著抗菌作用。
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牛蒡子有解热、利尿、降低血糖、抗肿瘤作用。
牛蒡子苷有抗肾病变作用,对实验性肾病大鼠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
3(临床研究:?治疗习惯性便秘,治疗组以生牛蒡子(捣
碎)15g,开水500ml,冲泡20min后代茶服饮,1日3次,对照组以上法冲泡便自通1袋,1日3次,10天1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大便由治疗前平均4.6天下降为1.9天。
对照组总有效率87.5%,大便由治疗前平均4.5天下降为1.92天,无显著差异。
但治疗组复发为11.1%,而对照组复发为22.9%,有显著性差异(中医杂志,1997,38(12):709)。
?炒牛蒡子200g,研末去皮,每日3次,内服,每次3,5g,治疗扁平疣14例均获痊愈(四川中医,1999,17(9):32)。
?采用脑脂平口服液(大黄6g,水蛭6g,牛蒡子10g),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疗程1个月,治疗高脂血症,有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6(4):296)。
此外,牛蒡子还可用治肾性蛋白尿、急性肾小球肾炎、淋菌性尿道炎、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百日咳、三叉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银屑病等病。
水麻(shui ma)
水麻别名: 柳莓,比满(苗族名),沟边木、假密蒙、折骨藤、水细麻、水玄麻。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大叶苎麻的全草,主以茎皮、叶入药。
【植物形态】
灌木,高达1-4米,小枝纤细,暗红色,常被贴生的白色短柔毛,以后渐变无毛。
叶纸质或薄纸质,干时硬膜质,长圆状狭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长5-18 (-25)厘米,宽1-2.5(-3.5)厘米,边缘有不等的细锯齿或细牙齿,上面暗绿色,常有泡状隆起,疏生短糙毛,钟乳体点状,背面被白色或灰绿色毡毛,在脉上疏生短柔毛,基出脉3条,其侧出2条达中部边
缘,近直伸,二级脉3-5对;细脉结成细网,各级脉在背面突起;叶柄短,长3-10毫米,稀更长,毛被同幼枝;托叶披针形,长6-8毫米,顶端浅2裂,背面纵肋上疏生短柔毛。
花序雌雄异株,稀同株,生上年生枝和老枝的叶腋,2回二歧分枝或二叉分枝,具短梗或无梗,长1-1.5 厘米,每分枝的顶端各生一球状团伞花簇,雄的团伞花簇直径4-6毫米,雌的直径3- 5毫米;苞片宽倒卵形.长约2毫米。
雄花在芽时扁球形,径1.5-2毫米;花被片4,(混生于雌花序上的雄花花被片3-4枚),在下部合生,裂片三角状卵形,背面疏生微柔毛;雄蕊4;退化雌蕊倒卵形,长约0.5毫米,在基部密生雪白色绵毛。
雌花几无梗,倒卵形,长约0.7毫米;花被薄膜质紧贴于子房,倒卵形,顶端有4齿,外面近无毛;柱头画笔头状,从一小圆锥体上生出一束柱头毛。
瘦果小浆果状,倒卵形,长约1毫米,鲜时橙黄色,宿存花被肉质紧贴生于果实。
花期3-4月,果期5-7月。
生于海拔700-1600m的山坡溪边。
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性味辛,微苦,平
【功效】清热利湿,止血解毒
【主治】小儿疳积、头疮、中耳炎、小儿急惊风,风湿关节痛,咳血,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