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支付的研究1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移动支付已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继上个世纪互联网技术引发“信息革命”之后,如今物联网又将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生活。
顾名思义,物联网即把一切物品都通过传感器接入互联网,实现监控、跟踪、信息交互等功能。
通过手机等数码随身物品把银行卡与商家POS机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领于: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1]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很便捷。
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或借助支付工具进行的支付方式。
而在这两种支付方式中手机支付存在着很重要的地位。
2010年4月工信部科技司在“2010第二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透露,工信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小额手机支付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继卡类支付、网络支付后,手机支付俨然成为新宠。
因此,我从手机支付方面着手,了解其支付方式、发展影响因素等,并对其作出以下总结与建议。
2手机支付方式手机支付是一项跨行业的业务,是电子货币与移动通信业务相结合的产物。
移动支付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1)手机钱包,又称为“小额移动支付”。
该方式实施较容易,是目前国外较普遍采用的方式。
手机钱包的特点是以客户的话费账户或是关联客户的银行卡账户进行消费购物。
(2)手机银行,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的手机连接至银行,通过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金融理财业务。
(3)第三方手机支付,是在移动运营商和商业银行间加入了第三方,例如中国银联。
它可以实施“一点接入,多点服务”的功能。
由于有第三方的介入,银行和电信运营商间在技术、业务等方面更易协调。
因此,第三方手机支付被认为更具有发展前途。
[2]为了使手机支付受到的局限缩小,开发了Paypal这一设备,它是一个可以插入iPhone耳机插孔的小型读卡器,可以与手机上安装的Paypal Here应用程序配合使用。
商家可以通过在屏幕上输入商品或服务价格交给顾客,顾客可以选择添加适当的小费,完成签名并输入接受电子收据的手机号码就可以完成交易,整个过程与传统的消费刷卡差不多,不同的是商户不再需要银行核发的专用刷卡终端。
它还提供更方便的信用卡扫描方式,可以利用iPhone的照相机读取信用卡号。
目前,Paypal已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香港提供这项业务,不久将会在更多地方推广。
[3]3竞争与市场3.1我国移动支付的竞争现状(1)移动运营商把移动支付作为争夺市场的营销热点。
[4]在我国,无论是移动还是联通都把移动支付业务作为增值服务来争夺市场的营销热点,一次增强和巩固其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优势。
(2)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移动支付的应用。
各银行积极与运营商、商户合作推出银行账号与手机绑定,并将其作为特色服务,打造移动服务品牌。
目前,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中,以行内转账、查询业务居多,支付的业务份额相对较少。
(3)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供应商从提供新服务中寻求商机。
它可以利用自己作为移动运营商与商业银行的桥梁和纽带的身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把整合的资源有效地运作在自己提供的支付平台上,提供专业化的移动支付服务。
3.2日韩手机支付与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对比中国手机支付普及率低,业务渗透仅超过移动通信用户数的20%;信用体系缺乏,尚未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商业模式不清晰,各方利益难均衡。
[5]目前,我国对移动支付业务的监管机制不甚完善,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还未完全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健康发展。
而日韩手机支付业务增长势头强劲,截止2008年,日本有超过5000万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钱包业务,预计到2013年,该用户数将达7亿;同样,在韩国手机支付用户数已经超过2000万,接近国民总数的50%;日韩移动支付体系趋于完善;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强。
那么,是什么使得日韩移动支付与我国有这么显著的差异呢?日韩移动用户数量增长迅速,保证了有效的用户基数,使得日韩移动支付业发展速度快,普及率高,运用面积广,日韩移动运营商的积极推动,银行对移动银行业务的高度重视,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各终端匹配值较高,业务模式统一,有助于手机支付业横向发展;日韩政府对移动业务的重视和支持,在政策上采取鼓励的态度,推动了行业内的整体发展,以及产业上下级的系统化整合。
在移动支付市场上,日韩企业是先行者。
参考日本经验,将手机在线支付和银行卡绑定,可以在手机支付时方便很多,减少不少繁杂的步骤。
拓展业务种类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进行商家选择和激励策略。
当然,培养消费者的手机支付这一消费习惯,可以排除消费者对于业务的疑虑。
4机遇与挑战4.1机遇6月7日,渗透·整合·共赢——“中国移动互联网研讨暨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我国首部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2)》在大会上正式发布。
蓝皮书指出,随着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平板电脑的热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
“移动改变生活”已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词和口号,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世界最大的移动终端产能,移动互联网正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6]便民利民,满足多样化支付需求。
用户的认可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动力。
中国有近2.5亿的手机用户和4亿银行卡,面对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市场,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银行还是商家都会砰然心动。
“蛋糕”虽然美味,分食蛋糕的人却也不少。
它涉及到移动运营商、设备厂商、系统集成、银行金融机构、商家和用户多方面的利益。
这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增值数据业务的新产业链。
用手机完成原本需要在Internet上实现的消费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不算很新鲜了。
大多数的手机用户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而随着移动运营商、银行和零售商的联手,手机开始被赋予了更多支付工具的意义,除了电子邮箱、游戏点卡这些虚拟物品,可口可乐、地铁票这些实物也只需摁几下手机键盘就能买到。
[7]像美国在移动支付已经受到了大量的关注,但还没有在美国广泛采用。
Hayashi检查壁垒限制了起飞的移动支付在美国。
从中可知,更大的便利和增强的能力来监控存款可能鼓励消费者采用移动支付店内购买,而最初的缺乏商业承兑汇票可能阻止收养。
对消费者的影响采用成本、安全性和有针对性的营销并不那么明显,也将依赖于使用移动支付技术,以及它是如何实现的。
而使用一个类模型的钱和支付系统来通知分析“移动银行”的环境中快速扩张的m - pesa,一个新的技术在肯尼亚,允许通过手机支付(即使没有任何访问一个银行账户),目前已覆盖接近38%的肯尼亚成年人。
所以,手机支付在国际舞台上也是很闪亮的一颗星,深受消费者喜爱。
4.2挑战移动支付的外部环境较为复杂。
在商场或饭店消费使用移动支付时,有时需要输入密码完成消费,但商场饭店人员聚集,这样输入密码的安全性令人担忧。
移动支付的内部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病毒也越来越多,各种恶意的插件层出不穷。
手机支付目前还没有一个机构推出统一的安全标准,各家企业各自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安全设置,推出了多种安全标准,这给用户带来了很大不便,也正是各家企业安全标准的不同给了黑客可乘之机。
自电子银行诞生以来,支付安全性一直是用户关系的又要问题,也是手机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最基层环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手机不再是简单的通话工具,智能手机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电话号码,而是越来越多地储存着个人资料、网络账户和密码、银行卡信息和支付资料,相对传统的功能手机,这些隐私信息一旦泄露,很容易被他人利用,造成盗用机主名义完成相关支付,最终会严重威胁到用户的财产安全。
国内各方博弈导致局面混乱,降低消费者可信度。
在我国,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这几方并不存在某一方在移动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即意味着各方都可以在移动支付领域分一杯羹。
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等属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均希望在移动支付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掌控产业链的利益分配,由此存在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
激烈的多方博弈导致我国目前的移动支付市场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
混乱的格局导致消费者和企业对移动支付信任的缺失。
盈利及成本因素,追求利润最大化始终是各方的最终目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各方仍存在盈利模式及成本问题。
移动设备的风险因素,移动支付环境具有开放性,移动设备具有易损坏性,手机用户权限具有风险性。
安全性问题,受到信息隐私安全问题、无线网络安全性问题、病毒等入侵造成的安全威胁的影响。
5总结与建议为加快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针对手机支付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共赢。
(2)正确定位,积极开发市场。
(3)强化技术支撑,确保交易安全。
(4)加强行业协同,规避政策风险。
(5)利用新技术,抢占新市场。
全国各地对于手机支付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这一新兴产业将受到广大商家及消费者的密切关注。
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手机支付的方式将更加便利、新颖;随着法制社会的不断加强,执法力度的增大,手机支付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手机支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假以时日,当手机支付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之后,这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将以最快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1]《我国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赵兰刊名:中国商贸出版日期:2012 期号:第13期页码:134-135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2]《手机支付的几种方式》,刊名:中国新通信出版日期:2009 期号:第8期页码:49[3]《面向小型商户的移动支付系统》,刊名:高科技与产业化出版日期:2012 期号:第5期页码:17[4]《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移动支付问题研究》,作者:岳云康刊名:中国流通经济出版日期:2008 期号:第1期页码:40-43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核刊:中文核心期刊[5]《日韩手机支付与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对比》,刊名:互联网周刊出版日期:2012 期号:第3期页码:31[6]《移动支付:机遇与风险并存》,作者:君君刊名: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出版日期:2012 期号:第7期页码:49-50 核刊:中文核心期刊[7]《移动支付_问题与希望并存》,作者:崔澎刊名:电子商务世界出版日期:2003 期号:第10期页码:75-78 作者单位:本刊记者[8]《移动支付的监管策略》,作者:冉俊刊名:武汉金融出版日期:2012 期号:第7期页码:66-68 核刊:中文核心期刊[9]《物联网时代移动支付安全策略》,作者:任国威;刘丽娜刊名:制造业自动化出版日期:2011 期号:第16期页码:108-109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核刊:中文核心期刊[10]《移动支付:离“刷手机”还有多远》,刊名:科技风出版日期:2012 期号:第3期页码:3-4[11]《Mobile Payments:What’s in It for Consumers?》,作者:Hayashi 社长《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经济评论》 2012年第1季度 v . 97 国际空间站页码:35 – 66 [12]《Monetary Theory and Electronic Money: Reflections on the Kenyan Experience》,作者:杰克,威廉;苏瑞,Tavneet;汤森罗伯特《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季刊》 2010年第1季度 v . 96 国际空间站页码:83 - 122。